文档介绍:管制
在本世纪80年代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辩论中,“管制”这个术语是指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干预,而它的反义词“放松管制”(或称放松规章限制)使用得更为广泛。在经济政策领域,按照凯恩斯(Keynes)主义的概念,管制是指通过一些反周期的预算或货币干预手段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这个术语还用于物理学和生物学,但含义有所不同。在机械学中,一个调节器是稳定机器运转速度的一种手段。在生物学中,调节是对应于诸如DNA(核氧核糖核酸)这类物质的再生产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说,系统论涉及到研究一组负的和正的反馈回路在使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稳定方面的作用。
在本文,这个术语的第三个含义将会得到更加透彻的阐述。虽然它与前面两种含义并非完全无关,但还是与它们有所区别。种种管制理论构成了一个研究领域,它集中关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转变。起初,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是法国人;不过,与此有关的一些研究也在各经合组织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有所开展(豪斯曼(Hausmann),1981年;大南(Ominami),1985年)。为了恢复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的研究,这些研究结合了一些马克思(Marx)主义的直觉知识以及卡列茨基(Kalecki)主义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在某种基本层次上,一种管制形式就是指生产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某种动态过程,这种社会需求是与某种给定的社会关系构形、组织和结构的形式相联系的一些经济调整的结合形成的(博耶(Boyer),1979年和1986年a)。在某种二级的更加深入的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以一种长期的历史眼光描述以及可能的话说明从一种管制方式向另一种管制方式的转变(阿列塔(Aglietta),1982年;GREEC,1981年)。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意义深远的,并且具有普遍性,不过,这个研究领域是由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界定的:我们如何解释从一些高速和相对有管制的经济增长时期向一些相对停滞和不稳定时期的转变呢?在经历的危机时期,为什么危机会在不同的方向上找到出路呢?人们可以假设增长和危机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国家形式吗?
大多数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强调一些高度抽象系统的一般永恒性,在这些系统中,历史只是作为一种证据在起作用,或者作为一种扰动因素而不足取信。相反,管制分析方法则是寻找历史与理论、社会结构、制度和经济规律性之间的某种更广泛的相互作用(德弗罗埃(de Vroey),1984年)。
作为一个起点,我们先来考虑积累的中心作用假说,把这种作用当作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就必须对减少或延迟资本形成过程中所固有的冲突和失衡的一些因素加以澄清,以便理解出现一些持续增长时期的可能性(博耶和米斯特闰尔(Mistral),1978年)。这些因素一方面是与各种具体的积累制度,即生产系统的动力学与社会需求之间、与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的接合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又是与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划分相联系的。说明一下一些组织原则是很有助益的,这些组织原则考虑的是在诸如竞争刺激下生产能力的扩张,以及会抑制需求增长的工资下降压力这些矛盾之间进行某种缓冲。制度形式学说——定义为一组基本的社会关系(阿列塔,1982年)——能够把各种制约因素之间的转变与某种积累制度和集体策略联系起来;在经济动力与个人行为之间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