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chuandao1680 2016/6/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孟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 551 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 ,逝于公元前 479 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 先世为殷人, 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 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 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 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 今山东) 定居。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 提升为陬邑( 今山东曲阜南) 大夫。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 故多能鄙事。”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 管理仓库), 还当过乘田( 管理畜牧), 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 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点。孔子最大的抱负, 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施行仁政。他说:“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孔子约自 30 岁起, 就奔走于齐鲁之间, 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直到 51 岁, 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在做官期间, 他并未停止办学。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 55 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 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 岁时返回鲁国。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大约在 30 岁(前 522 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 不断广收弟子, 随时随地讲学, 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他一生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 从事着教育工作, 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孔子在教学过程中, 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作了系统地论述, 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史记· 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公元前 479 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三年服丧毕, 相诀而去, 则哭, 各复尽哀; 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 凡六年, 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二、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 子路》记载:“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通过冉有之问, 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 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 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