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一片茶叶的品质之旅
4月8日晨,江津区嘉平镇境内的猫山上,雨雾缭绕,一垄垄茶树在山间重重叠叠,形似梯田。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春雨,将会有许多茶农忙活在这茶垄间,手起手落,细嫩的芽尖便落入系在腰间的笼中。
多年前,茶农们还未曾想到,这细嫩的茶叶,会改变一座山。
拓荒种茶
据江津区志记载,猫山延绵13公里,海拔800米至1000米,山下土壤气候最适宜稻谷种植,而山上则拥有茶叶生长的绝好天然环境,“猫山方圆上百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皆喜饮茶,可考由来已久”。
但大约半世纪前,猫山人有关茶叶的记忆才被开启。
嘉平镇寒坡村48岁的夏昭全,半辈子都生活在猫山上,他家的老屋背靠着山,踏出门,四周仍是山。
这些山都是荒山。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生产队长领着社员们在山上开荒,种上小麦和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但最后“玉米秆只有齐腰高,包谷苗仅半尺长”。
“猫山种啥啥不长,是片穷山。”夏昭全说。
由于缺粮,村民们连猪都不敢多养。
通过开荒增加粮食产量的想法落空后,1970年,生产队长又带着社员一边开荒,一边播下茶籽,希望能通过茶叶换得一些粮食。
次年,茶树长势喜人,大家接着拓荒播种。
1973年,开荒的山上全部播下了茶树种子,大约3000亩。
这些茶籽从外面调进猫山,乃川茶。
那时,茶叶只在开荒的山上种下,村民们为了保口粮,尚不敢在耕地上种茶。
社员们将采摘的茶叶交给供销社,一斤茶叶可换2两米,茶叶则由外贸站统一外销出去。
精摘提质
夏昭全两三岁时,便已跟随大人穿梭在茶垄间。
1980年,他到寒坡茶厂工作。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夏昭全一家七口分得八亩地。
此时的夏昭全已在茶厂工作三年,渐知茶叶的市场需求。他请人将屋后的私人柴山开荒,并开成梯田形式,种上了十几亩茶树。
茶叶采摘的第一年,夏昭全一把一把地摘,一天能摘50多公斤,这些茶叶最后以四角一斤的价格卖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猫山迎来第一批外来客,这是一群来自浙江的茶商。
茶商们在四川品到了好茶,一问,这茶来自猫山。
“我们要收购茶叶,但只要嫩芽。”茶商们以每斤8―1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猫山的嫩芽。
“这价差太大了!”夏昭全说,茶农们不懂茶叶品质,那时清明后才摘第一批茶,只因这时的茶叶长得长一些,好采摘,而且产量也高。
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导致茶叶的品质直线下降。
茶农们开始兴致勃勃地采摘嫩芽,但这远比他们想象中难。
“以前一把一把摘习惯了,现在盯着嫩芽一片片摘,摘不起来,还容易掉。”夏昭全说,茶农们每天只能摘一两斤嫩芽。
尽管采摘嫩芽的难度大,但猫山茶农们第一次意识到了茶叶品质的重要性,也逐渐适应新的采摘方式。
茶商们纷至沓来,茶叶市场在变,需求在变,茶叶的采摘方式也在不停地改变。当然,茶叶的种植规模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