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西结合艺术教育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结合艺术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露露二天 2021/8/2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结合艺术教育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中西结合艺术教育论文

一、李叔同的艺术教育主张
李叔同青年时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加剧之时,他于1905年东渡日本寻求强国之道。李叔同在日本期间逐渐意识到音乐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坚定了他"艺术教育救国"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他于1906年独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音乐小杂志•序》中,他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他认为,音乐教育对于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及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也成为他以后从事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动力。李叔同的执教生涯始于1912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在这期间他实践了"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主张。唐代名臣裴行俭曾说:"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李叔同认为,"器识"是指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李叔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也遵循着这个思想。他常教育学生要先培养高尚的品格,而后再追求技术的精湛,"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的弟子丰子恺曾回忆道,李叔同常读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书中记载了历代许多圣贤的言行举止。李叔同还在封面上手写"身体力行"四个大字提醒自己。他尤其爱读"唐初,王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志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这一段。每当读至此时,他总是很激动,以致略微口吃。丰子恺等学生们都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课,是真正的艺术启蒙课。"先器识而后文艺"是李叔同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主张。在他作于1905年的《图画修得法》中便指出:"若夫发挥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洁,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扫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教育道德上为尤著,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与德育者也。"可见他十分注重"器识"的修炼。这一观念指导着他的艺术实践。在《音乐小杂志》上有音乐史专栏,介绍《乐圣彼独芬传》一文中,除了对贝多芬的生平及成就的介绍外,李叔同还特意介绍了他"天性诚笃,思想精邃,每有著作,辄审定数四,兢兢以遗误是懔;旧著之书,时加厘纂,脱有错误,必力诋之,其不掩己短如此"的个性品质,这种乐品与人品并重的研究方法可谓开风气之先。
二、李叔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创新
李叔同少年时便已名扬海内,他受到蔡元培"美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来报效国家。来到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后,他教学上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艺术教育的创新上,他认为,艺术贵在创新,所以艺术教育不能固定不化,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李叔同的课堂跟其他老师的课堂截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从开学第一课起,他便精心做好一切准备。他每次开课前都把课程教授和训练的内容以及课程进度公布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他一起制定进度计划,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进度计划。学生如果想在某方面特别发展,也可以加大训练强度,他便施以不同的教育。李叔同在艺术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对学生们影响很大。刘质平是他的得意门生,李叔同在教学中发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