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作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40学时
    概述(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传说中的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事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二)文学发展概况
文学起源于劳动。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殷商开始了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封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
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第一章  上古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
学时分配:4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二)原始歌谣
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性》中的《蜡辞》。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性质、类型
马克思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即: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神话中的“神”,是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关于自然神的故事;英雄神的故事;异人异物的故事三种类型。
神话和迷信、传说的区别。
(二)几个著名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