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修改稿).doc

格式:doc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修改稿).doc

上传人:875845154 2016/6/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修改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一、磁县概况磁县地处北纬 36° 14′- 36° 35′, 东径 113 ° 53′- 114 ° 31′, 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县人民政府驻磁州镇, 北距省会石家庄 186 公里。东与临漳、成安两县毗邻,北与邯郸县、峰峰矿区、武安市交界,西与涉县接壤, 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相望。面积 1035 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辖磁州、高臾、西光禄、讲武城、岳城、观台、林坛、白土、黄沙 9镇, 路村营、西固义、辛庄营、花官营、时村营、南城、台城、陶泉、都党、北贾璧 10 乡, 390 个行政村, 354 个自然村。为邯郸市辖县。磁县之名源于磁州。“磁”字由“慈”、“礠”所演变。隋开皇十年( 590 年)始置慈州,因州治滏阳县( 今磁县) 城西 90 里有磁山出磁石, 并在州治集散, 故名。唐永泰元年( 765 年), 因与河东慈州重名,故将“慈”字加“石”旁改为“礠州”。宋政和三年( 1113 年)始改“礠州”为“磁州”。 191 3 年降磁州为磁县,沿用至今。慈、礠、磁,字形虽不同,但音同、义同,有“三字古通用”之说。县境春秋为晋地。战国归赵。秦属邯郸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置梁期县,属魏郡。三国魏省县, 黄初三年( 222 年) 置临水县, 治临水镇( 今属峰峰矿区), 属广平郡。北周保定元年( 561 年)析置滏阳县治今县城并为成安郡治。隋开皇十年( 590 年)置慈州(即唐礠州、宋礠州) ,治滏阳县(今磁县) ,领滏阳、临水二县。唐临水县改称昭义县,五代梁改称昭德县。宋昭德县省入滏阳县。明洪武二年( 1369 年)滏阳县省入磁州,属河南彰德府。 1913 年降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大名’道, 1928 年直属于河北省。 1949 年属邯郸专区。 1958 年临漳、成安二县并入。 1960 年属邯郸市。 196 1 年复属邯郸专区( 1968 年改地区) ,成安、临漳二县析出,复原建置。 1993 年邯郸地市合并后属邯郸市。远古时期磁县就有人类活动,决定了域内地名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据全县 354 个自然村考证, 建村 2000 年以上的 40个( 其中商代 3个、战国 21个、汉代 16个),占 %。建村 2000 年以下 100 0 年以上的 80个( 其中三国时 23个、宋代 35个),占 ﹪。建村 1000 年以下 500 年以上的 144 个(仅明代就有 135 个),占 %。建村 500 年以下 100 年以上的 68个( 清代 67个),占 %。建村 100 年以下的 22 个,占 %。磁县自古交通和经济发达,环境优越,四方迁入移民较多,并且是兵家要地,决定了地名命名和用词大都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特点和规律。据全县 354 个自然村统计,以自然地理特征、姓氏和驻军有关的事或物命名的有 238 个,占 67%。其中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 96个,占 27%, 多以沟、岭、岗、峧、河作通名; 以姓氏得名的 82个,占 23%; 以驻军有关的事或物而得名的 60个,占 17%, 多以营、屯、城作通名。受方言影响, 磁县地名用字也有一些特殊读音。如前港、后港的“港”读作“ jiā ng”, 洛子的“子”读作“ de”,彗峪的“彗”读作“sáo”。二、各乡镇村名由来(一) 磁州镇磁州镇位于磁县东部, 镇人民政府位于磁州路 55号。东与临漳县为邻, 西与固义乡、路村营乡接壤, 南与讲武城镇相接, 北与西光禄镇、高臾镇毗邻。 1996 年元月, 并乡扩镇, 东槐树乡、北来村乡、南开河乡、磁州镇合并为磁州镇。因镇政府驻地磁州镇而得名。总面积 平方公里。全镇 2947 1 户, 126017 人,辖 18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42 个村民委员会。磁州镇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阜才街: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明天启年间, 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 1966 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 1982 年复为阜才街。 2 西城街: 相传,战国时所建。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 1966 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 1982 年复为西城街。滏阳街: 相传,战国时所建。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乐善街: 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 1966 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 1982 年复为乐善街。司前街: 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 县衙) 之前故名司前铺。 1966 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 1982 年复为司前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