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古代儿童游戏.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儿童游戏.doc

上传人:stillstanding 2021/8/2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儿童游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代儿童游戏
篇一: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析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析
古人对儿童游戏一般是否定的,认为“勤有功,戏无益”,而且比较注重游戏的外在功利价值。这种态度和观点与我国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学****观)以及其他许多因素有关。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对传统儿童游戏观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当前学前教育界游戏实践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真正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利。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种类齐全、花样繁多的儿童游戏活动。但古人是怎样对待这种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的呢?我国目前幼教界的游戏实践现状是否与传统的游戏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因袭性呢?我们呼吁真正把游戏当作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使儿童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基本特征
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我国古代汉语中常用“游”、“戏”、“遨”、“嬉” 等来指代游戏,其本义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特点是“逸”,是一种轻松自在的活动。
(一)古人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主要是否定的,“勤有功,戏无益”是主流。
游戏最早被古代文人看作是一种有益的治学经验。《礼记·学记》中提到“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论语》中也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认为博弈(下棋游戏)比没有要好。
孔子还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的思想。“游于艺”的思想,注意到 “游艺”的娱乐功能,不仅使学****劳逸结合,而且 可以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但古人同样强调游戏 不可无节度。晋代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到 “弹棋也近世雅戏,消愁释愦,时可为之”,“但令 人耽愦,废丧实多,不可常也”。
随着时间推移,游戏逐渐被当成一种消磨时
间和妨碍学业的活动。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明 确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宋代开始重视蒙学, 但不幸的是宋儒都认为儿童游戏不利于蒙学。朱 熹就将《蒙》卦注解为“去其外诱,全其真纯”。而 王应麟干脆将“勤有功,戏无益”作为结语编人了 《三字经》。由于《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 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堪称“蒙学之冠”而被千 百年来广泛诵读,因此“勤有功,戏无益”也被作 为正统和主流的儿童游戏观传递下来。从此以后, 儿童游戏就成了学****的对立面,往往被认为是一 种妨碍学业等正经事的无益有害的行为。清代张 伯行完全赞成朱熹的主张,认为“童子时惟外诱 最坏事,如樗蒲博弈,及看船演故事之类,极易使 人流连忘返。善教子者,只有形格势禁,不得使亲
外诱”[2 在否定游戏这一主流之外,也有极少数 对游戏持肯定态度的观点,如明代的王守仁把 “乐嬉游”看作是儿童的自然性情,认为游戏对儿 童有其有益的一面。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 颂等》一文中写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 拘谨,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摧扰之则衰。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 不能已。”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众多对待儿童 游戏的态度里是难能可贵的。但他还是在为儿子 编写的《训蒙歌》中提出要“学谦恭、循礼义、节 饮食、戒游戏。”
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主
要是否定的。但我国古代终究是产生了种类繁多 的游戏,这可以归结为古人对待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