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找回缺失的“人”!(1).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找回缺失的“人”!(1).docx

上传人:露露二天 2021/9/1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找回缺失的“人”!(1).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找回缺失的“人”!(1)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性化,学生评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17-04
“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之上的回旋诗歌”――诗人雪莱如是说。然而本欲悉心品味此中真意的我们却因为不得不驻足于会考的荆棘丛中而迷茫,也无暇享受诗的愉悦。
这是一位高中生对历史课的感慨。看到这段颇具文采的文字,我们会有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已是初冬的江南小镇吴江,一场热烈和隆重教学研究学术活动,似乎注定要在中学历史教学界留下一抹亮色。2015年12月,在国内四大历史教学专业期刊的支持下,由浙江省戴加平历史工作室和江苏省唐秦历史工作室联动,在吴江高级中学举办了一场“问史”论坛,笔者有幸成为论坛的旁观者。在唐琴老师的策划下,该论坛的主题聚焦于“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通过观课、评课、研讨、交流,论坛主题直击当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弊,它必将推动中国的历史教育走向“人性化”。
的确,对于“人”的追寻,既是对史学本色的还原,也是对教学本质的回归。历史教学本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历史间超越时空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教师间思想方法的交互,还是学生与学生间学****成果的分享。因此,历史课堂中的“人”――包括历史舞台的人,学****主体的人,课堂组织的人不仅不可缺位,更应彼此沟通、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在此次“吴江‘问史’论坛”中,江苏老师的公开课以其独特的慧眼,发掘历史上的“人”的心声、情感、观念;借助课堂中的“人”身边的历史元素,将课堂中的“人”与历史上的“人”无痕链接;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雕凿,展现了时代变迁与社会****俗的变化。浙江老师的公开课以其奇特的创意,透过上至日记中不同时期“心态”的变化,下至农民、军人、学生的对话、家书的剖析,让课堂中的“人”从心灵深处体察历史上的“人”。在这种“人”与“人”的时空对话中,留下“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启示”。从两节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的心灵共鸣和震撼。
历史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故事,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门智慧之学。中学历史教学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而要切实落实上述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不同角度影响历史发展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爱恨情仇,有血有肉;他们千姿百态,各具风采。难怪,一位高中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历史老师时,会发自内心地流露出这样的感言:
他的课总是很独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照本宣章。分明是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他却偏要以《水浒传》为导入,悬念陡增。从柴进到“誓书铁券”,引出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重大史实。尽管“武将夺权”的血雨腥风瓢泼而下。他却教会我们学做历史的看客――虽淡定而不失兴致,虽满眼殷红,然心下澄净。无论那段历史曾经沉重抑或华丽,作为后人的我们都应当以之为鉴。……铃声响起,他合起手中的诗卷,拍了拍身上的尘埃,从历史的废墟中缓缓地走出,而我们还沉醉在史诗的天籁中,流连忘返。

我始终认为,历史课要有“灵魂”。对于“灵魂”的追问,需要科学逻辑与情感意向的“合成思考”。它固然需要严谨的逻辑,细密的推敲,但更需要怀着对于历史的崇尚与敬畏之情,充分地加以意想。逻辑推论是思维的骨架,它规定历史想象的范围与限度。历史想象如同血肉,在逻辑推论之上形成有表情的外形,使历史意识有传达的载体。这种演绎思维使历史过程中的碎片因为认识者的再体验,被联系成为一个有灵感和灵性的整体,从而让我们的历史课带有了一种“人”理性与情感的味道。历史课的品质和格调在于创意――作为创意者的教师要神入“先人”和“后人”的心扉,在倾听历史回声的同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课的“灵魂”,在于对“先人”的揭示和对“后人”的启示。历史老师的关注点在于探寻那些“先人”与“后人”之间的情感触发点,智慧共振点和思想迸发点。
记得前些年,我工作室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讲述《辛亥革命》时,她“以人物为主线,以相互关联的历史故事为载体,以引发学生内心感动的同时,激发其思想的激动和价值的判断”作为设计思路。其中在“革命的酝酿”环节中,她借助“暮鼓晨钟――革命党”;“大义诀别――与妻书”;“山雨欲来――苏报案”等情节,把课堂上的学生带人历史,通过与历史上的对话,产生了一种心灵的感动和思维的冲突。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她心中有历史的“人”,眼中有课堂的“人”。历史课堂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