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培养“通才”的导师
郑可先生自1987年辞世至今已经18载了。在他百岁冥寿之际,郑可工作室的学子们怀着崇敬的深情相约北京,聚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共同缅怀这位身怀绝技和一腔爱国激情,为新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事业贡献一切的一代宗师。
1980年,郑可教授接受我这位步入不惑之年的老学生到他的工作室深造。那时,我们的国家正开始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祖国大地如“春风化雨”焕发生机和活力。时年古稀开外的老教授郑可先生正带着一班本科生和几位研究生,兴致勃勃地谋划着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工艺美术高级人才。我有幸在他身边聆听过许多终身难忘的教诲,特别是他提出培养“通才”的理念思路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课程安排,令我这个从事工艺美术教学多年的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他曾告诉我,他向业内同仁推介19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以及它对西方工业革命起到推动作用时,人们一片茫然,对“包豪斯”一无所知。在他看来我还比较落后,而且工艺美术设计“三原则”――经济、实用、美观的提法也不够全面,应当加上“科学”二字,即科学、实用、美观、经济。这四原则比“三原则”要完善些。因为设计原理和功能要科学,材料应用要科学,生产工艺流程要科学,产品包装要科学,生产管理要科学等等。只有重视科学,才能提高设计水平。他之所以强调“科学”二字,是因为他一直关注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新动向、新成果。他清醒地了解以前单一学科独立发展的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新的“边沿科学”,甚至发展到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正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国际背景之下,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作室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能适应“改革开放”之后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那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国情以及国外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他认为以往曾经强调过的“又红又专”的提法已经不能适应科技急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一专多能”的提法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多能”究竟多到多少才算多显然在概念上是不清的。基于上述分析和比较,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大胆而独到地提出“通才”的培养目标。他认为让学生懂得艺术的同时又能了解科学,应用科学,这样学生的本事就大了。所谓“通才”的含义就在这里。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之下,这种“通才”理念的提出,显示出郑可教授非凡的智慧和远见,不能不令人折服。他说:一个人要做到既是艺术家又同时是科学家是很难的,这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一般。但是,应该而且可以做到关注和了解科学家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并且尽可能拿来为自己所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应用科学”的工作者。郑可教授这种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也印证了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高浮雕 广州爱群大厦 1935年
桂南光复纪念碑(局部) 桂林20世纪40年代
围绕“通才”这一培养目标,郑可教授形象地提出“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新理念。不言而喻,“金字塔”的尖能砌得那么高,正是建立在宽大坚实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技术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而艺术修养则是长期积淀的,非一年半载所能及。而艺术修养又来自文化修养,因此,他要求学生广泛了解相关的姊妹艺术,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