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两学一做讲规矩有纪律发言材料篇一:两学一做讲规矩有纪律发言材料“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 也是划出党员合格与不合格的“分水岭”, 守住做人做事底线,也就守住了党员合格最起码底线。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 不能触碰, 更不能逾越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的“四条底线”。“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党员干部划出做人做事底线,当把纪律规矩底线挺在前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如果说学系列讲话, 重点是补“精神之钙”的话, 那么学党章党规, 则侧重是守“纪律之规”。系列讲话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章党规则划出了“行走底线”。现在,我们党是拥有 400 多万基层党组织和 87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没有“规矩纪律”的约束凝聚, 各行其是、各自为战, 势必是“空有数量”的一盘散沙。苏共在拥有 20 万党员时夺取政权、 200 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 2000 万党员时却丢失政权,教训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纪律涣散、规矩丧失,党员自由散漫、失去信仰。“要加强纪律建设,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 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从有关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讲话中,不仅触摸到了纪律规矩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两学一做”学规守纪的底线。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 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起初, 鲨鱼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尽管这边并不缺少食物,但它尝试突破每个角落去吞噬美味。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再后来,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不再越过去。从规矩意识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 守纪律规矩也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开展“两学一做”, 就是要在学习党章党规过程中,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块“挡住诱惑的玻璃”,守住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时下, 一些党员干部依然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以为然、不当回事。有的认为纪律规矩“束手束脚”, 只要干好工作, 打个擦边球不算个事; 有的觉得纪律规矩就是“碍事枷锁”, 有规矩不自由, 为官用权“不够爽”。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对此, 大臣见仁见智,有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有说“功成名就者最快乐”,有说“富甲天下者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 朱元璋听了兀自摇头。“臣以为,畏法度者最快乐。”大臣万纲道出自己的想法,朱元璋听后点头称是。看看那些落马的党员干部的忏悔, 无不以“不畏法度”而后悔不已。开展“两学一做”, 守住纪律规矩底线, 不仅要形成遵规守纪的自觉,更应调整敬畏法度的心态,既把党章党规作为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更把党章党规视为为官用权的“护身符”,真正让“守法度者最快乐”成为内心的尊崇。“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损失一员大将; 损失一员大将,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从这首英格兰著名的民谣,联系到当前一些地方纪律规矩的“破窗”“失效”, 其实也都是从“丢失第一枚铁钉”开始的。今天纪律开个“口子”,明天规矩就丢“窗户”,日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