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1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2010,, ·13· 郭淑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段靓钰名医经验·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与胃癌关系密切, 病机复杂多变,临证虚实并见,治疗也颇为棘手。郭淑云教授从事临、教、研工作30余年来,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本病的病冈病机有独到见解,形成了特色疗法,据此而创的萎胃康方,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文章旨在介绍郭淑云教授治疗该病的经验,从而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则方药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关键词】郭淑云;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变薄或腺体萎缩, 甚或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常见消化系统疾患,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与胃癌关系密切,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之一,该病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西医对其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饱胀或隐痛不适、纳差、痞闷、大便溏薄、肢倦乏力等症,故中医学多将其归于“痞满?‘胃痞”等范畴。基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独到见解,结合现代药理研究, 郭淑云教授根据自己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的萎胃康方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脾胃虚弱兼m瘀是其基本病机郭淑云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复杂多变,临证虚实并见,但在其发病过程中,最基本的病机是脾胃虚弱兼血瘀,其中脾胃虚弱是其病变基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升清,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主腐熟,两者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相互为用,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情志不畅等诸多因素,皆可损伤脾胃,久则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一方面,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中焦痞塞;另一方面,脾胃运化、腐熟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致积滞内生,壅塞中焦。长期脾虚,化生气血无源,使胃失所养,胃“喜润恶燥”,故病情进一步发展,又会导致胃阴亏虚。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病程日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3 通汛作者:段靓钰,Email:******@163.(:O1ll 久、迁延不愈,“久病必虚?‘久病必瘀”。郭淑云教授认为久病之人多气血不和,血液易于瘀滞,而瘀血等实邪又可损伤脾胃,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渐致变生肠化、异型增生甚则癌变。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为胃络瘀血阻滞。二、对本病的特色治疗基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独到认识, 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和现代药理学研究,郭淑云教授提出了以益气与养阴并举,补益与祛瘀同用,服药与生活调摄并重为特色的治疗方法。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在长期慢性胃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病程较长,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表现出脾胃气阴两虚为本,胃络瘀血为标,“四季脾旺不受邪”,因此在治疗方面,郭淑云教授认为,不仅要着眼于以化瘀通络等药物治其标,更要溯本求源,益气养阴,健脾养胃,以治其本J,使脾胃气旺,驱邪外出;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过程中,血瘀是其必然的病理产物。现代研究发现,胃黏膜血运不畅,也是造成黏膜萎缩、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