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二
七上10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①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了诗人新的感惜?
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①“烟锤水月笼沙“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赏析两个“笼”字。
3①“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那些丰富的内容?
②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上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全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指导: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凝练、简洁、幽默、诙谐,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清新自然、清新秀丽、质 朴自然、朴实无华、生动形象,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 音乐性、有艺术感染力……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一、二句与三、四句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 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 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4、①赏析“窒”字。
②赏析“拦”字。
③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蕴含的哲理。
七上12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二鎏*,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①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It?
②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①全诗以 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微妙巽的读书感受。
②作者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3①描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画面。
②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诗句 通过明净的池塘和流动的活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 新,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绩。
4本诗有一个成语是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七上13浣溪沙晏殊
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 “填词”就行了。
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亲而岳尊耐菊另,&侦/菩萨蚕密说套亩孕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
松》、《蝶恋花》等, 生查子•点绛唇• 南歌子•醉花阴• 蝶恋花• 一剪梅• 江城子•满江红
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浣溪沙•
浪淘沙•
临江仙•
-声声慢
着金冠,满身嘤珞(嘤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 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