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误国空谈,为何屡见不鲜-.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误国空谈,为何屡见不鲜-.docx

上传人:燕燕盛会 2021/9/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误国空谈,为何屡见不鲜-.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误国空谈,为何屡见不鲜?
说起空谈误国,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西晋清谈亡国的惨痛教训。可悲的是,西晋亡国的教训并没有使清谈之风销声匿迹,后来的精英阶层仍醉心虚诞、不屑世务,高谈有余、治国无术。南梁末期,魏师已将临江陵城下,素好玄谈的梁元帝萧绎仍不慌不忙召集群臣“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巡城之际不忘“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最终身死国灭的梁元帝再一次将清谈之风演绎到了极致,也提醒我们,杜绝空谈、重在实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多么难!
清谈是空谈的重要表现,其实,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清谈、空谈的现象屡见不绝。特别是一些王朝末期,往往都能看到空谈的影子。
空谈种种
冗长拖沓的废话。此种文风动辄鸿篇巨制,令人目眩神迷,其中纵有真知灼见也被淹没于浩瀚文字中,虽披沙沥金而不可得。洪武年间,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上陈时务,煌煌万言,朱元璋用了两天才让人念完,不禁又生气又无奈,说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于是下令规范奏折格式,“伸陈得失者勿繁文”。
脱离实际的空话。此种文风以宋代文人策论最为典型。曾评论,“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空话连篇”,“皆书人欺人之谈”。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大量守旧官僚仍对新事物新变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百般抗拒。内忧外患之际,大学士倭仁还在高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反对“以夷为师”,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简直迂阔不堪。

自欺欺人的平安话。此种文风反映的是掩耳盗铃、鸵鸟式的心态,似乎只要不去提,不去想,危机就不会存在。南北朝时期,当隋兵已磨刀霍霍准备大举南下,陈朝君臣仍在高谈“长江天堑自古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后主“笑以为然,故不为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文墨日繁,其政日乱”的陈朝最终被不喜文词、注重实务的隋朝所灭,也许实属必然。
沽名钓誉的漂亮话。此种文风在明代后期言官中最为盛行。本来,上书言事、指陈得失是言官本职,但当时许多人却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建言,而是将之作为博取名声的手段,言辞尖酸刻薄,极尽讽刺谩骂,结果不但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唯一作用是树立了自己的高大形象。万历之后,言官与内阁水火不能相容,内阁每一项决策无一例外都遭到言官激烈抨击,致使内阁畏首畏脚、循默避事。一句“讪君卖直”,既道尽其本质,也说出了万历皇帝的无奈。
道德至上的意气话。本来,政治固然不能不讲道德,但同时更是利益博弈的艺术,有时还免不了需要妥协,但一些人却罔顾其他,一味高举道德大旗,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而这种语言由于占据道德制高点,往往令人难以辩驳。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军逼近,此时明王朝尚可选择南迁以赢得时间,“徐图后策”,孰料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等人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坚决主张固守京城。此言一出,谁复敢再提异议做“秦桧”?终使明王朝坐以待毙。

缘何空谈
产生空谈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求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