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个人和一幅画
篇一:
“一个人”指快乐的植树老人。
“一幅画”指老人在墙上画的粉笔画。
二者的联系:是老人画了这幅画,而这幅画表现着老人内心的孤独,寄托着老人美好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陪他一起植树。
“一幅画”也指老人十年如一日地在山上植树造林,用自己的双手成就了满山郁郁葱葱的山林,那是一幅更美丽动人的画。
我认为一个人指的是植树的老人,而一幅画含义深刻,不但指墙上的粉笔画,而且还指老人所创造出来的这幅美丽的大山的这幅写真画,老人的身影在山梁上移动,晚霞缓缓地流溢在山梁上,流溢成一片金色的云彩,那更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此外还指人景合一的大山图同样是一副美丽的图画。
关系:
一个人不但创造了一幅画,而且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一个人描绘了一张画,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正像晚霞流溢在山梁上一样,会源远流长。
(这一段话作者通过点心和窝头的对比再次树立老人在作者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关注语言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这个地方作者并没有多写点心,而重点刻画了老人的窝头:黑黑的、干硬的;吃起来“咯嘣咯嘣的、使劲的啃着”窝头连我们现实生活已经很远了,尤其针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然而仅仅窝头还不够,并且是黑黑的、干硬的,作者加上这些定语足以突出窝头的硬,难以下咽。而后面作者又用了“咯嘣咯嘣、使劲的啃着”来突出窝头的更硬。读着这样的文字,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作者和老人共同在一起吃自己带来的“干粮”。点心是那样的令人向往,窝头是那样的令人难以下咽,一个都市的游客,一个大山内的老人对比又是何等鲜明呀?尤其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形象在我头脑中定格。
我把点心递过去让他吃,他却不吃。对于一位大山里的老人见到点心应该开心,应该想吃啊,而他的回答却是那样的从容“你这洋玩意儿,俺吃不惯。”同样朴素的语言再次树立老人伟大的形象)
(语言关注点:细节描写
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看上去像两块石头。这是对老人手的描写,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老人的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粗拉拉的、黑黑的能不能换成别的词语?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手和石头有多大的区别,而老人的这双有棱有角的手比喻成大山里的石头也许再恰当不过了。疑问:这里的描写是不是白描的表现手法,感觉不像,那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篇二:
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李亚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读读记记“粗犷、闲适、流溢、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植树老人美好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老人的一言一行中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纯朴、执着,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植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