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5
文档名称: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4,451KB   页数:1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bodkd 2021/9/6 文件大小:4.3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 要
造船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造船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2003—2006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06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造船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0%,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24%。
在200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业也已绘就了“十一五”
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船业已进入广受资本热追的时代,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这种形势仍将持续。造船需要大量资金,这不仅表现在新造船融资方面,还表现在新船厂的建设、旧船厂的改扩建以及配套工厂的兴建等方面。近年来,在造船完工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各种资本也在不断涌入。在国内资本中,不仅国有资本表现活跃,投资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的建设,民间资本也十分积极,而香港地区的资本更是也对内地造船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在国外资本中,韩国、日本的造船企业是投资中国的主力军,新加坡等地的资本也对投资中国造船业充满热情。
2006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
我国造船业基本被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船厂3大集团垄断。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8%;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0%。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紧紧抓住全球造船产业国际转移的历史机遇,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是中国造船界的共同目标。
从总体上看,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我国造船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依赖于国际进口。
中国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扩大已成为影响全球海运市场和造船市场的重要因素。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我国VLCC需求50艘左右,LNG船需求在25艘以上,集装箱船需求100多艘,另外20万吨以上干散货船需求也将大增。而这仅是国内需求,更大的需求来自国外。截至目前,手持订单中85%为出口订单,我国船舶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132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欧洲。有能力相信,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接近日韩当时的水平。在造船总量上,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船舶工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乐观,2007年及未来几年,仍是我国造船业的繁荣期。
目 录
第一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及预测 1
第一章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状况 2
第一节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2
一、2006年世界造船业主要指标 2
(一)新船完工量指标 2
(二)新船成交量指标 2
(二)新造船订单指标 2
(四)手持订单量指标 3
(五)新船船价指标 3
二、各船型成交情况 3
(一)油船成交情况 3
(二)散货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