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例:阿里巴巴导引风投退出 2005 年8月 11 日, “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的交易浓重登场:阿里巴巴用自己 40 %的股权收购雅虎(中国),外加获得雅虎的 10 亿美元“嫁妆”。当我们撇开当事人宣称的战略意义,仔细分析这次合作的前因后果和股权安排时会发现,这不过是马云在应对风投们套现压力时的一次经典演绎。○上市压力从马云给阿里巴巴引入第一笔风投开始,注定了他必须在一定时间后,面对风投们的上市压力,因为那无疑是最好的退出方式。但 5 年后,马云不急,风投却急了。□风投的烦恼 1999 年3月 10 日马云在杭州开始创业;当年 10 月,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 Fidelity Capital )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 Invest AB 等在内的首期 500 万美元天使基金; 2000 年1 月,日本软银( SOFTBANK )向阿里巴巴注资 2000 万美元; 2002 年2 月,阿里巴巴进行第三轮融资,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注资 500 万美元; 2004 年2月 17 日,阿里巴巴宣布又获得 8200 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私募基金, 投资者包括软银、富达投资、 Granite Global Ventures 和 TDF 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其中软银投资 6000 万美元,被公认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6 年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 B2B ( 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也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在中国 C2C ( 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市场战平 eBay 。此时风投开始急了。通常,各风投事先都会为各项投资设立期限,一般为 3 年,最长不会超过 5 年。即使以 5 年投资期限计算,到 2005 年,包括高盛在内的早期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 已经全部到期。于是,一些投资年限已经到期的机构投资对马云说,阿里巴巴上市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应该上市。但马云却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马云在内部多次讲到,他的目标是,当阿里巴巴每天能为国家纳税 100 万元时再上市,即每年要达到上交税收 亿元( 约 4500 万美元)。而据阿里巴巴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 2004 年营收为 6800 万美元左右,每天的营收不过刚刚超过 100 万元,距离纳税 100 万元的目标还很遥远。巨大的投资成功后,风险投资商却无法享受上市套现的喜悦,而马云还坚持要等淘宝战胜 eBay 、阿里巴巴和淘宝垄断 B2B 和 C2C 市场后,再上市;而为了与 eBay 继续胜负难料的激烈竞争,淘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是继续投入支持马云的电子商务帝国梦,还是享受投资的阶段性成功套现退出?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风险投资商,对此有不同的判断。为此,各风投不得不开始考虑其它退出方式。根据国外风险投资的退出模式,既然独立上市被否决,那么寻求更强大的公司收购就成了风投退出的次优选择。有消息称,软银一度跟 eBay 谈过出售手中的阿里巴巴股权。□马云的担忧为什么马云宁可失去公司控股权,也不上市呢?只有两种可能,他认为,这个时候上市,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时候——不值或者不能。由于马云的 B2B 生意做得颇有成就,但总额并未达到一定高度,即使上市,价格也不理想,因此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