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控制.ppt

格式:ppt   大小:1,542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控制.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9/8 文件大小:1.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控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控制
一、概念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1、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 型(Cox Asckie virus,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 71)最常见。
2、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3、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二、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
1、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早期发现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与EV 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主要的病原体。
2、澳大利亚、美国、瑞典。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流行。
3、保加利亚、匈牙利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继暴发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
4、英国1994年暴发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的手足口病流行。
5、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6、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
7、我国:上海1981年、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
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出现手足口病的暴发129106例,死亡78例。
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暴发1698例,死亡3例。
2007年4月下旬山东省临沂市手足口病暴发1263例,死亡3例。
三、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1、患者:流行期间,患儿是主要传染源。患儿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2、隐性感染者。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传播
1、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媒介物接触传播(医院感染常见传播方式)。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传播。并常造成流行。
(三)易感人群
1、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2、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3、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四)流行方式
1、分布极广,无严格地区性。
2、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为少见。
3、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暴发感染。家庭也有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流行或暴发。
因此此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的特点。
四、病原学特点
1、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最常见为CoxAl6及EV71型。
2、对药物具有抗性,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去***胆酸盐等不敏感。
3、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