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潮汐与潮流.ppt

格式:ppt   大小:4,760KB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潮汐与潮流.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9/9 文件大小:4.6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潮汐与潮流.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潮汐与潮流
第一节 潮汐的基本成因和潮汐术语
平衡潮理论(静力学)假设
(一)整个地球被等深的大洋所覆盖,所有自 然地理因素对潮汐不起作用
(二)海水没有惯性力和摩擦力 ,外力使海水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平衡状态
一、概述
潮汐产生的原动力:
天体引潮力
航海中研究潮汐的理论依据:
平衡潮理论
最主要的是月引潮力 ,其次是太阳引潮力
二、月球的引潮力与潮汐的形成
一)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M
E
R
x
地球表面某单位水质点所受引力公式:
特点:地球表面各点所受引力大小和方向均不 等, 大 小取决于距离,方向均指向月球中心。
二)惯性离心力:
地-月公共质心:月球与地球的
相对运动是围绕公共质心作的平
动运动(即图中G点) 。
在平动运动中,任何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与质心一致。
惯性离心力:地球表面各点所受到的的惯性离心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都背离月球,相互平行,都与质心所收惯性离心力大小方向相等
三)月引潮力和月潮椭圆体
月球的引力
D
惯性离心力
月引潮力
根据假设,地球表面被等深的海
水所覆盖,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长轴和月地连线重合的椭圆体,称为月潮椭圆体。
照耀圈:月潮椭圆体上所受引潮力都指向球心的各点组成的 水圈
四)潮汐的形成
上图是假定月赤纬为0时的月潮椭圆体,A1、A2、A3、A4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一点A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四个位置,A1点,月球在该点上中天,产生当天第一次高潮;A2点,该点第一次经过照耀圈,产生当天第一次低潮;A3点,月球在该点下中天,产生当天第二次高潮;A4点,该点第二次经过照耀圈,产生当天第二次低潮。
P
E
A1
A2
2
A3
A4
M
成因:
周期:
月球连续两次上(下)中天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阴日,约24h50min,相邻两个高(低)潮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汐周期,约为12h25min,这种潮汐是以半个太阴日为周期的,故称为半日潮。
三、潮汐不等现象
Pn
Q1
Q3
PS
Q
2
Z1
Z3
Z
2
L
L'
M
D1
D2
一)周日不等现象
现象:潮汐一天有两涨两落,两次高潮或两次低潮潮高不等,涨落潮时不相等
成因:月赤纬不等于零,地理纬度也不等于零
分析:图中Z1、Z3、D1、D2、Q1、Q3分别是
地球上三点Z、D、Q随地球自转所处的不同位置,Q是赤道上的
点。分析上图可知,Z点和Q点由于在自转时都通过了照耀圈,所
以一天都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由于月潮椭圆体和赤道平面
有了交角,对于Z点,在Z1和Z3时的潮高明显不等,潮时也不相
等,这就是典型的周日不等现象;但Q点不同,其处于赤道上,
很明显,Q1和Q3两点的潮高相等,潮时也相等,无周日不等现象,
所以周日不等现象要将地理纬度为零情况去掉。对于D点就是潮
汐周日不等现象的极端特例了,由于其未通过照耀圈,所以只发
生全日潮,即每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周日不等现象的总结
1、当纬度φ<90°-月赤纬δ时,发生半日潮, 其中φ=0° 或δ=0°出现一个或都出现时,无潮汐周日不等现象,其他均存在潮汐周日不等现象,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
2、当纬度φ≥90°-月赤纬δ时,发生全日潮。
二)半月不等现象
现象:潮差的变化是以半个朔望月为周期,从新月到上弦潮差逐渐减小,从上弦到满月潮差逐渐增大,从满月到下弦潮差减小,从下弦到新月潮差增大。
成因:月球、太阳与地球的相互位置不同 ,即月相不同, 或月引潮力与太阳引潮力的合力不同 。
分析:当月球处在新新月(朔)或满月(望)时,太阳、月球椭圆体的长轴在同一个子午圈平面内,即两个潮汐椭圆体长轴方向一致,相互叠加,出现高潮最高,低潮最低的现象(潮差最最大),称为大潮; 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