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29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1: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如何列算式。
2
40 56=96(千米)
或56 40=96(千米)
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0 56=56 40)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37 45=45 37
88 32=32 88
53 29=29 53…………
(3)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发言,交流并归纳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4)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甲数 乙数=乙数 甲数
☆ △=△ ☆
a b=b a
(5)学习教科书第28页的例题2。
出示主题图,通过看图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88 104 96
=192 96
3
=288(千米)
或88 (104 96)
=88 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三天一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