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加强朗读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
【能力目标】
1、 了解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培养学生从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以对联"人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导入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一) 借助课交注释和自己理解,释义:
(二) 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三) 听范读,体会诗人情感。
三、 再读诗歌品味诗句
揣摩诗意品味诗情
从,我读出了。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 诗歌的精妙。)
如:对“破”、“深”蕴含情感的理解。
四、 研读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 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 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说说原因。
五、 体会诗歌情感,深情朗读
K、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小结:
和同学共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七、作业布置:
我国古代有很多爱国的诗文,搜集古诗中爱国诗句。
板书设计:望春城败象一一,忧国伤时(情景交融)热爱祖国、
念亲人境况——念家悲己眷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