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导纲要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10.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重点掌握:
,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它的名称叫ENIAC。
`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基础。
,即实时控制、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采用的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不能直接访问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汉字点阵为32×32, 100个汉字的字形码信息所占用的字节数
每个汉字占8个字节,32*32*100/8=12800,共占用12800字节。
1*27+1*26=192
、存储容量大、计算精度高、工作全自动、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丰富的图表、具有数据库管理功能、数据共享。
:
50多年来,计算机由于所使用的元器件的迅速发展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其逻辑元件使用电子管;主存使用水银延迟线、阴极射线管或磁鼓;辅存使用磁带;运算速度为每秒5千~4万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成为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其逻辑元件使用晶体管;主存使用磁芯;辅存使用磁带或磁盘;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十万到几百万次;由于有了高级语言、监控程序,使用方便。应用从科学计算扩大到了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成为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这一代计算机其逻辑元件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使用半导体存储器;辅存使用磁盘;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几千万次;有了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和诊断程序;应用扩大了更多领域。出现了价格低、体积小、性能可靠的“小型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以后)。这一代计算机其逻辑元件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存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并有虚拟存储能力;辅存使用磁盘、光盘;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上亿次;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一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价格低廉的微型计算机,使用范围扩大到了数据通信、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
当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显示器、键盘、鼠标组成。
,二进制主要优点是容易实现。
。
,既可以做输出设备又可以做输入设备的是磁盘驱动器。
,必须通过内存才能为CPU所使用。
。
:英文大写字母D的ASCII码的值时44H,计算英文大写字母F的ASCII码值的十进制数是4*161+4*160+(F-D)=64+4+2=70
:将十进制数512转换成二进制数
512D=1000000000B
。
。
。
,必须通过内存才能为CPU所使用;外存储器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诺依曼的计算机模型主要是指计算机可运行预先存储的程序。
。
:将十六进制数1ABH转换为十进制数
1ABH=1*162+A*161+B*160=256+10*16+11=427
、主频、运算速度、内存容量、存取周期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