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辜正坤
总论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纵观中 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 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 还从未有过。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 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然而翻译标准 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
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我们习惯于形式逻 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 只有一个,等等。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 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 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 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 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 而已。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 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 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
何谓立体思维方式?
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 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 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就单向思维而言,其优 点就在于其单向性。人类思维若不借助于这种单向性,就无法切实地把握这个世 界:因为人的认识非得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不可,经由这个点,构成认识线,再 由线构成认识面。人类认识一直是囿于线性认识范围内,具有单向定义性、定势 性特点,很少超越它;如能达到面的认识能力,就很不简单了(难怪我们经常呼 吁要考虑全面,把考虑全面作为一种理想,正意味着我们很难进行全面地思考)。 但即使我们达到了面的认识能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理想的认识方法 是立体的、多维的或全方位的认识方法。简单说来,我们在考察对象时,有动态 法和静态法。
我们可以让考察对象固定,而认识主体环绕它进行任意考察(动态),也可以让 认识主体固定,而对象环绕主体接受考察(静态);在某种场合,认识主体可以用 意念进入被考察对象的核心向其作由里往外的立体性辐射考察,或相反,考察对 象被置于认识主体的立体认识模中心,由认识主体对其进行由外到内的立体透视 性考察。
当我们具体考察一个对象时,我们假定它是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我们可 以在它的周围空间的任何一个点来考察它,而由于其背景不同,在任何一点上的 考察结果都会不同于任何别的一点上的考察结果。所以在考察者心中,这个原点 所代表的可以是无穷个别的什么东西,而不只是一个。同理,假如我们把认识主 体(我)看成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又假设这个原点是可以同时向任何方向进 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