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匾额习俗.doc

格式:doc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匾额习俗.doc

上传人:chuandao1680 2016/7/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匾额习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匾额****俗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 均可称匾额。在历史长河中, 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超的书法艺术, 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 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 匾额作为一种生活技艺****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的、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俗。一、基本信息(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匾额****俗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便处处可见匾额或庄严, 或雄浑的身影。从汉族的亭台, 到客家的楼阁, 从内地的院落, 到台湾新竹光绪皇帝颁赐匾额的城隍庙, 从如今都市里老字号, 到现代新农村的小楼房, 它们润物无声, 亦情亦景, 成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俗。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以得天独厚的地理及人文优势, 传承着包括匾额****俗文化在内多种的文化遗产。就地理位置而言, 上海北界长江,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地处南北海岸中心点, 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 交通便利, 腹地宽阔,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市总面积 平方公里,东西宽约 100 公里,南北长约 120 公里。上海是大部分地区位于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 水网密布, 西南部散见小山丘, 平均海拔高度约四米。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化状。正因为上海东南形胜、坐拥四方地利, 造就了其优良的人文环境, 汇聚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精华。目前上海仅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就有 100 多处,有 130 余处国家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在人文特色浓郁的徐汇区,各色展馆林立。翰林匾额博物馆现藏有匾额一千零六十方, 是研究、保护、传承匾额这一中华文化****俗遗产极为珍贵的材料。正是由于上海在文化上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 在近 200 年的开发兴盛过程中, 始终吞吐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 聚焦着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目光, 促使匾额这一中国传统****俗文化的奇葩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延续。二、项目说明(一)分布区域匾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分布范围也是极其广阔的。几乎在汉文化分布的地区,都能觅见匾额的踪影。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各个地区都有悬挂匾额的****俗,如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等;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也因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可见匾额的踪迹, 如在云南“沐府”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上, 就挂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赐的匾。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额成风。蒙藏地区凡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清廷皇帝御赐的寺名和匾额, 以示朝廷的重视和关怀。在台湾地区, 中国历代帝王的题匾也非常丰富,如明代宁靖王为台湾台南关帝庙所题" 亘古一人" 匾额, 新竹的城隍庙还有光绪皇帝颁赐“金门保障”匾额,证明了海峡两岸自古以来的不可分割的中华血脉。匾额除了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就连与中国一衣带水, 比邻而居的国家, 如日本、越南、韩国等国, 也都受到了匾额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汉文化传到了这些国家。而作为汉字的载体, 匾额自然也随之传到了那里。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 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 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在越南河内的文庙内, 悬挂着一排排写满汉字的匾额。匾额文化也深深地刻入韩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中,他们书院和寺庙都悬挂着用汉字写成的匾额和对联。(二)历史渊源秦汉初现: 匾额在中国建筑物中历来占有“点睛”的重要地位, 其****俗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匾额产生的确切年代难以考证。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中,已经出现了“秦书八体,六曰署书”的记载,可以推测可能在秦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在“阿房宫”这样宫阙或是普通百姓的楼宇之上,也许就已经出现了匾额的身影。匾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汉高六年(即公元前 200 年) ,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因此,匾额****俗的正式形成,至晚应在西汉,宰相萧何亲自题写“苍龙”、“白虎”二匾之时,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了。匾的本义,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扁(匾), 署也, 从户册, 署门户之文也。”可见, 匾额最早的功用, 是命名建筑, 署门户之名, 亭台楼阁, 配以恰当的名称, 既提升了建筑整体的风貌, 又展示了主人的心境意趣, 于是从西汉起匾额就开始融于人们的生活, 在后来岁月的发展中, 匾逐渐演生出诸如镌刻书法、称颂功德、字号招牌等功用, 起着协调人际、励精图治、促进商业等作用, 渐渐成为一种生活的****俗、生活相。这种****俗, 不仅需要文人雅士的书法艺术、言辞匠心, 而且依赖民间手工艺人的精雕细作, 是文人智慧与民间技艺两相结合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