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等教学活动,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关系 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体会观察、比较、 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间隔排列,找寻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等活动,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 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通过回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 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找寻到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师:动物王国里正在举行运动会,我们一起去海底世界看看吧。看运动员们入场啦。出来一 个螃蟹,问这是什么?再出现一个,这是什么?依次出现螃蟹、龙虾。你们为什么能猜得这 么准呢?
预设:我们发现您说的是有规律的。
师:什么规律?
预设:一个螃蟹、一个龙虾、一个螃蟹、一个龙虾依次排列着。
师:像这样的一个螃蟹、一个龙虾、一个螃蟹、一个龙虾依次排列着,这样的排列我们给它 起个名字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二、 合作学习,探索规律。
出示主题图。
现在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看一看,
提问:小兔和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小兔和蘑菇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每相邻两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小兔和蘑菇是一一间 隔排列的。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是怎么排列的?
提问:最前和最后的物体是什么?我们把它统称为“两端物体”。相同吗?也就是说“两端相 同”。每相邻两个夹子之间的物体是什么?我们把它叫做“中间物体”
师:其他两组怎样?两端相同吗?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
学生活动:
师: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数量关系呢?完成作业单上的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三组间隔排列的
共同特征:
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lo
师小结: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头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圈一圈。
师:为什么会多1个?谁能解释解释?
除了数一数的这种方法,谁还能想出其他方法,让大家也能很清楚的看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两 种物体的数量关系。
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按要求圈一圈,用“一一对应”的分组方法验证 已经发现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
出示书上练习题,学生口答。(追问为什么)
预设:小兔是两端物体,蘑菇是中间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夹子是两端物体,手帕是中间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