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则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 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群众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 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这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
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
的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 “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 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教师泛读。
2、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 指名读诗,正音。
4、群众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 机进行一下指导: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 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 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 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 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 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 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 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 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 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 )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
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
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 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 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 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分享: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 样。
教学重点: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诗人的心境。
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 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 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超多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 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 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一一《题西林壁》。这天我们就要来学 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 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明白它的 含义吗?这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 、解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