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才评价:再不能唯学历唯论文(前沿观察) 本报记者江琳《人民日报》( 2014 年 04月 01日 17版) 资料图片(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建设创新型国家, 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年来, 我国不仅内育“永久”, 培养了大批国内人才,同时还外引“凤凰”,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 2013 年全国新增“千人计划”专家 861 人, 总数已达 4180 人,人才发展步入“快车道”。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仍存在着唯论文、唯结果、行政色彩浓等问题, 导致了人才评价有失偏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尽快完善评价人才的方式方法, 破解人才评价难题, 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已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现实课题。评价“标尺”怎么立量体裁衣,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人才评价, 需要有客观标准。标准就如同“标尺”, 定得好, 有利于对人才进行客观评估, 定得不规范或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评价有失公允。因此,标准定得如何,至关重要。就现实来看, 人才评价标准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一项调查表明, 在一些地方, 人才评价仍存在着“六重六轻”的问题, 即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近期轻长远、重显能轻潜能、重数量轻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周玉表示: “当前对人才的评价注重定量化、头衔化,比如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等,这些指标构成了评价人才的最后总分。”除了论文指标外,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特别是高校, 人才评价还有几项“硬杠杠”:“在高校内评正高职称,必须满足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论文、专著等, 教学工作量指标却不算在内。”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王幼敏说,“这样的评价标准, 分散了一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既不能专心于教学, 也不能产生好的科研成果, 同时还助长了浮夸学风,剽窃、造假行为由此而起。”如何完善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明确提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的倾向, 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专家表示, 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学科, 艺术类, 自然科学、医学,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一定要分类, 不能搞一个标准, 也没有唯一标准。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方面,浙江大学近年来进行了不少探索,突出教学与科研并重。一方面,学校引导高层次人才走上教学第一线,从 2011 年开始,浙江大学聘任高水平教授担任“求是特聘教学岗”, 让最优秀的教授站在教学第一线, 以本科教学为主, 并将教授对教学的投入列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对“甘坐冷板凳”、潜心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给予“特殊待遇”, 让其无后顾之忧地在前沿领域自由探索,在6 年的支持周期内, 无须参加年度考核,期满后由学术专家进行“同行评估”。评价主体谁合适注重业内认可,淡化行政色彩评价人才,标准确定了,接着面临的问题是“由谁来评”。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 评价主体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体选对了, 就能“慧眼”识才, 如果选错了,就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甚至扭曲。谁来评价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已经有了明确说法: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 专业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