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提到“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可强烈体现这一点,教 学难点较多但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让其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思考的乐趣。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 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应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 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 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 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教具
五、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导入
新课
一、萨顿的
假说
回顾我们曾经了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 的关系。
思考试一试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的遗传基因 换成同源染色体,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 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呢?
能从我们学过的基因分离行为和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行为进行比较?找出他们 两项关联的关系吗?(打出动画给提示)
完成列表(最后的非等位基因,给提示从自由 组合规律里找到与非同源染色体分离行为的相 似地方。)
学生回答
学生完成比较表
导入:
通过比较找
出相似点
介绍类比
推理
通过列表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基因和染色体之 间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在生物学上我们把它们 成为平行关系。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衡关 系,基因在染色体上。
当年科学家萨顿跟你们想的是一样,当时他所 做的实验是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 细胞的形成过程,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 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他们的分离与减数 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由此推论 基因是有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叫类比推理,同样的 方法运用在物理学上19世纪物理科学家研究 光的性质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上面介绍的 萨顿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 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比较发现惊人的相 似,由此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这是 不是必然的呢?
这让我想起一则笑话:
加拿大外交官朗宁曾在竞选省议员时,由于他 幼儿时期吃过中国奶妈的奶水一事,收受到政 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 驳说:“你们喝牛奶长大,难道说你们身上有牛 的血统不成。
通过这则笑话可以看出类比推理并没有逻辑的 必然性,当时摩尔根也是这样提出质疑的。摩
格
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相关科
学家的故事
让学生举出类比 推理的例子
悟出类比推理并
不存在逻辑必然 性
引导学生
得出结论
学生亲自实 践萨顿假说 的发现过 程,体会成 功的喜悦。
介绍类比推 理
衔接,引起
二、基因位 于染色体 上的实验 证据
尔根生来就是一个博物学家,他对一切生物都 充满好奇,尤为喜欢做实验。对于当年孟德尔 的遗传理论他曾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