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
自2002年起《考试说明》将“古诗阅读鉴赏”归入了 “古诗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 放到一起,且将其由第一卷的客观题变成第二卷变成主观题,分值变成6分或8分。要求是: 鉴赏评价,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从近儿年高考看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2005年全国和各地的 考卷中选了唐诗8首,宋诗7首和元曲2首,考查的几乎都是写景抒情诗,而考点主要集中 在:诗句理解(字词)、修辞、语言、情关系等方面;其中有三个省市考了比较鉴赏,相当 一部分试题涉及了延伸鉴赏。这正反映了考纲的诗歌鉴赏由初级到中级乃至高级的变化。今 年全国和各地卷都未考宋词。鉴赏古诗除了要建立相应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了解诗歌 分类,掌握常见的鉴赏术语和鉴赏方法外,还必须掌握答题规律,了解常用鉴赏句式,把握 好得分点,以求得高分、满分。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古诗鉴赏主观题拟题有 以下几种模式,现举例对其答题技巧作一解密。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 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 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阅读下面•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 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 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二:(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 “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 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 上Z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 愁别怨)的意境。
例三:(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