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听课反思:语文老师向数学老师学习
2015年11月5日,听了罗致远老师的一节数学课《“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
对照语文课,我发现,数学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语文老师学习的地方。
首先,问题集中
上课,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一定是有目标意识,要找准学生的问题,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这节数学课的问题非常明确:会解“鸡兔同笼”问题。
提倡三维目标,出发点是好的,可实际情况常常是,一节课定了若干个目标,虚虚实实,玄而又玄,结果,重点目标不明确,关键问题抓不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雁过不留痕,学了等于没学。
数学课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语文课却更明显更严重,这是学科性质的不同造成的差异。责任未必在教师,每一位语文教师却需警醒:一节语文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学生常常是不清楚的。
其次,思维活跃
传统的数学课,提出问题后,也许就是教师讲解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了。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比较好实施,成效也是比较明显的。
这节课,罗老师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尝试用列举法、画图法、假设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兴趣很浓,思维也完全调动起来了。
对比语文课,有多少语文课能让学生思维活跃?大多数时间学生是在听老师讲讲讲,或者自己读读读、抄抄抄、背背背,倍感乏味,成绩好的学生也没多少喜欢语文课的。所谓的小组合作、讨论,往往因为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或者问题过于宽泛,学生海阔天空闲聊,收效不大。
语文课,让学生动脑思考,不太容易,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懈努力。
第三,方法明确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句话,数学课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讲解例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至少能解决同类型的 比如,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三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重点是学会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引导、讲解的水平有高低,但教师对这些方法是清楚的。这方面,语文课,真的让人汗颜。有多少老师是在有意识地把教材当做例子教?又有多少老师有能力把教材当做例子教?
我们的语文教材也根本没有什么“例子”的编排意识,只是堆积了一篇篇课文而已。所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没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明确方法。我们在努力地让学生“懂”这一篇课文,却没有让学生通过“懂”这篇课文会读同类型的课文。比如,每一篇课文都在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考试时换一篇新的文章,学生还是不会概括,因为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该用什么方法去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