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文档名称:

岩石圈板块构造.ppt

格式:ppt   大小:14,362KB   页数: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岩石圈板块构造.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9/16 文件大小:14.0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岩石圈板块构造.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岩石圈板块构造
问题:
全球海陆面貌的形成?
地质历史中地壳或岩石圈演化发展的方式和规律?
各种地质作用特别是内部地质作用的机理及相互联系?
收缩说
16S意大利学者布鲁诺最早提出,把苹果干缩的褶皱表皮与地壳岩层褶皱相对比。19S中叶法国学者博蒙重新提出,认为地球内部由热变冷是地球表部收缩和褶皱及其它构造形成的原因。但收缩说不能解释地球表部由拉张形成的众多大规模裂陷或裂谷带。
膨胀说
17S英国学者培根最早提出,与收缩说对立。19S末和20S初一些学者用地球膨胀说来解释大西洋两岸形状的相似性和非洲裂谷系等现象,但膨胀说不能解释地球上众多大规模挤压褶皱山系。
地槽-地台学说
19S中后叶,美国学者霍尔、丹纳和奥地利学者休斯相继提出地槽、地台概念,从而建立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是指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带,一般呈长条形,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地槽的发展一般经历两个阶段:早期为大幅度沉降并形成巨厚沉积层;晚期为褶皱挤压形成山系,伴随强烈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台是大陆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面积大、地形起伏小、构造活动弱的特点。
该学说认为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是由地槽区和地台区组成,地槽褶皱回返后经剥蚀、夷平可转变为地台。
该学说自提出后直到20S中叶在地学界长期占统治地位,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但其忽视大规模水平运动,对地槽-地台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全球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满意的解释。
地质力学学说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1926年提出,后不断补充完善。
该学说主张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成因,将地壳构造归纳为3大类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构造运动的动力是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引起的。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能否产生足够大的动力形成全球海陆分布与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地壳上不同方向、不同时代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地质现象能否全用这种动力系统加以解释,存在不同看法。
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现代地球科学对全球动力学认识的主流,被誉为地球科学的革命,是在确立了对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节 大陆漂移
茫茫大陆,就像硕大无比的巨轮,竟然可以一漂千里。它经历过长期的漂移,而且至今仍在不停地漂移着。
大陆漂移的概念今天已广为人们接受。但这一概念从提出到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提出、衰落到重新兴起的过程。
大陆漂移的思想早有萌芽。
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是德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
魏格纳最初于1912年发表大陆漂移观点,至1915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两亿年前所有陆地拼合到一起的联合大陆可能的图形
图中南极周围影区是推测的当时冰川覆盖区
魏格纳认为: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块就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可能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魏格纳的主要根据:大陆形状相似性、地层、地质构造、古生物、古气候等证据。
(1)魏格纳最初从大西洋两岸非洲和南美洲海岸弯曲形状的相似性得到启发;
(2)然后进一步发现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均有密切联系。
南美洲和非洲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如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区衔接,且两者间岩石结构、构造彼此吻合;
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山脉在地层和构造上可彼此衔接等。
对此魏格纳比喻:
大陆的拼合好象撕碎的报纸外形和文字都可以拼合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中龙是一种淡水小型爬行类,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二叠系同类地层中,世界上其它地区都未见,这表明巴西和南美之间一定有过陆地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