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 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 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 课。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 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 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 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 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认识。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 基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到、体验到,才能去认识某个事物或 某种规律,进而建立基本思路。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宏 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
1、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周期 约为24小时。
2、 培养学生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技能及想象、分析、 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 意识以及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 验
五、 教学准备
演示:球形灯(用来模拟太阳)、PPT课件。
分组:小手电、小地球仪、水彩笔。
六、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两人一组。
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 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 的速度不一样。
(一)引入新课
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
就是地球。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但是她本身是不发光的。那么地球上生命万物 需要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伙伴。
(引入:从宇宙到地球,认识地球是不发光的球体。知道太阳是地球重要的伙伴。)
2、 那么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明暗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老师演 示,大家做好观察。一一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一一对,这时地球表面上一 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的。(板画)这就 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
(认识阳光照射地球时,地球表面会出现昼夜的区别O )
3、 我们还非常熟悉的是,地球上不仅有昼和夜,昼夜还在有规律的交替出现(板 书“昼夜交替现象”)一一你知道什么叫昼夜交替吗?
(引出课题,促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二) 推测假设
1、 要想做一名科学家,我们首先要敢于猜想,敢于提出假设。接下来,老师想请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