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写景句。
答:这一句运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人专取杨花“漂泊不定”的寓意,子规“不 如归去”的谐音,将自己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融入其中。
诗人为什么抓住“杨花”“子规”来写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杨花”表明时间,寓漂泊无定。"子规”即杜鹃,叫声凄厉,用其"不如归去” 的谐音,可以渲染气氛。撷取这两种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 此处的明月,已是诗人的化身,一直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到贬谪之地,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后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具有 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此处的明月,已是诗人的化身,诗人的悲愁 和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一直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到被贬谪之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怎样抒发诗人"托月相送”情怀的?
答:因相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此时此刻,诗人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具有人 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把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相托与明月伴送,一直 送友人到被贬谪之地。此时的明月,已成诗人的化身,“托月相送'’的情怀写得 深切动人。
四、 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从写景的角度简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前句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用"千寻”之塔更突出其高耸。后句以鸡鸣时分就见 旭日东升衬托其高耸,而且描绘出一幅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的生机勃 勃的景象。这两句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从内容、情怀的角度赏析后两句诗。
答:内容: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情怀:“浮 云”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站得 高,能扫荡“浮云”的气概,成就大事业的理想和抱负。这句诗带有自警、自策 的意味。
这首诗后两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这种哲理是如何表达的?
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诗人将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即站得越高, 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怀;前者为后者 铺垫,后者为前者升华。从而突出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的主题。
五、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古诗阅读
一、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从内容、语言两个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答:上句写送别之处,“辅”字写出了雄伟气势;下句写友人将宦游之地,“望”字 写出路途虽遥远,却能在风烟迷蒙中望见。景中含有一丝离别的伤感,也暗示了 分别无须悲伤之意,为全诗定下了昂扬豁达的基调。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写得十 分壮阔。
从修辞、情怀两个角度简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
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亲密无间,情意深厚。这两句诗是惜别 之意,也是宽慰之话,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