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感悟:
我的作文教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呢?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我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应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生活中作文。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尝试。
一、拓宽视野,积累感性体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彩的校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1.记录家庭生活的丰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①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②沟通(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③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散步。散步时,我和他们作游戏。哈哈,他们和好了。”这是一则典型以沟通为主题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2.观察自物物象的奇妙
自然之景,四时之景,各有所胜,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感受,陶冶着他们的审美情致。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组织充满美感享受的活动,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引导学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发现美的形象,描述美的表现,进入想象美的活动,抒发爱美的激情。
比如,今年春天,罕见地下了一场雪。下课后,同学们全都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再下大一些,就可以打雪仗了。”“中午,我们去堆雪人、掷雪球吧!”……几个男同学几乎已按捺不住,直向操场奔去。看到这一情景,我灵机一动,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写作。一上课,我像拉家常似的说:
“大家刚才为什么被雪吸引了?它到底美在何处?”我从四个方面指导欣赏雪景:看、听、闻、触,并鼓励他们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就像走进童话故事里,多么神奇呀!”有的说:“雪花仿佛是一个精灵,奏着欢快的乐曲。”“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我趁机说。同学们余兴未尽,又身临其境,于是纷纷拿笔写起来,把观察、感受到的美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为今后的习作提供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