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埃博拉病毒中医辨证及参考方剂.doc

格式:doc   大小:8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病毒中医辨证及参考方剂.doc

上传人:小健 2021/9/21 文件大小: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病毒中医辨证及参考方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病毒中医辨证及参考方剂
埃博拉病毒中医辨证及参考方剂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对于一般疾病的防治,重在于充足正 气,即可以预防外邪的侵入致病。但对于毒邪强烈的疫疡之邪而言,更重要的是避免接触 传染源,取法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理念,需借助于西医学的隔离防控。限于学识 尚不足,也未能见到有关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症状描述,只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而进行的中医思维揣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对于传染性 疾患,中医需要格外重视,及早参与治疗,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对于一些西医尚无有效疗 效的疾患,也恰恰属于中医的优势病种。
(马家驹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
“埃博拉”三期辨治建议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在中医学中也 有不少类似病毒性出血热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的《疫诊一得》所述病症如“头痛 如劈”,“遍体发炎”,“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大便不已、小便短缩如油”等,与 本病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出血热的中医命名论述甚多,如伏气瘟疫、 少阴伏气温病、温毒发斑、温毒疫斑、疫毒热斑等,显然这些命名,多从温病角度选取, 出血热大抵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瘟疫”、“疫疹”、“疫斑”等范畴。
埃博拉有明显传染性,呈流行性发病特征,与祖国医学中瘟疫致病是一致的。中医学认 为,本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感温热疫毒之邪,由皮毛侵入机体,化火内陷营血 所致。其病因主要为“疫毒”,病因属性主要为“热毒”。但至休克期,则多为热邪内 闭,气阴欲脱或兼阳气欲脱;恢复期则属于正虚而邪未尽的病证。笔者认为,目前对埃博 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 根据文献记载,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登革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有相似之处,提出以下中 医辨治设想。急性期
卫气同病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咽红咽痛,面红目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 红,苔薄白腻,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毒、表里双解。
方药:银翘散加减:石膏、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薄荷、相子、竹叶、生丹皮、芦 根、甘草等。气分热盛
主症:壮热烦渴,汗出气粗,烦躁口渴,面红如醉,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白虎汤加减:石膏、知母、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玄参、板蓝根、竹叶、甘草 等。气营(血)两燔
主症:壮热烦渴,烦躁不安,甚则神昏馆语,动风惊厥,肌肤斑疹密布,尿血、咯血、 便血等各种出血症,舌绛红苔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则:清气凉营、凉血止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才卮子、大黄、黄苓、知母、赤 芍、玄参、地榆、茜草、大小蓟、紫珠草、侧柏炭、槐花等。肾络瘀阻
主症:尿少或尿闭,或尿赤而见尿膜,腰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