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法律实务
——析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犯罪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韩洪律师
【提记】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是两个性质截然不 同法律概念,前者属于民事法律范畴,后者符合一定的条 件则构成合同诈骗罪,归入刑事犯罪的法律范畴,需要用 刑法去调整。所谓民事合同,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或终 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协议,它在本质上属于合法 行为,只要合同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要求, 合同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受到法律保护。在日常经济生活 中,伴随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纠纷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导对方当事 人或利用对方当事人错误牟取非法利益。对当事人的这种 歌骗行为如何定性处理,经常出现混淆和争议。本文从合 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内涵及法律规定入手,结合行 为人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后果,考察行为人实施合同欺 诈和诈骗行为时的主观心态,围绕行为人是否具有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故意,深入剖析合同诈骗犯罪行的特点,以厘 清对合同欺诈民事行为和合同诈骗犯罪行为的混淆。
【关键词】合同欺诈 合同诈骗
一、民事合同欺诈的法律规定及内涵
民事合同欺诈属于民事欺诈的一种典型形式,指合同
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歪曲、 掩盖真实情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在订立、 履行合同过程中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及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 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 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 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八条规定: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 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 欺诈行为。”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合同欺诈的法律内涵是:第一, 合同一方当事人具有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 情况的故意;第二,合同一方当事人在客观上实施了告知 对方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欺诈行为;第三,相对 人因受欺诈陷入错误认识;第四,相对人因错误认识,在 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及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及内涵
签订、履行合同行为中的欺骗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并符 合一定的条件时,便从量变发生了质变,构成合同诈骗罪。 公安机关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达到二万元以上的,便会以涉 嫌合同诈骗罪立案追诉。
合同诈骗罪作为一种刑事犯罪行为,是我国1997年刑 法修改时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而独立设置的一个罪名,是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 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数额较大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 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 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 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 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