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一、清明节来源
来历
起源
寒食节及其传说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演变
清明节祭祖习俗
【鱼鱼の传说】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清明节来历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清明节起源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
日,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寒食节的传说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封赏了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演变
古时,寒食是缅怀和感恩为主题的祭扫节日。清明是踏青春游的日子。
后来,清明节演变成祭祖日,在这一天主要是祭祖和扫墓。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唐朝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后来就逐渐转变为清明扫墓了。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的情景和氛围。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在沿继。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家祭,即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一种为墓祭,即去坟茔墓地祭祀祖先。上坟墓祭,一为祭奠,二为扫除坟上杂草,以示后继有人,香火不断。旧时扫墓不仅要清除杂草,还要拢坟,添上坟头,上压纸钱等。
清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是“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甚至长达一个月。
我们浦东地区讲“前七后八”起清明,节前第七天就有人家“做清明”了;还有传说节前焚锡箔是“金”,节后焚锡箔是“银”,所以一般人家总在节前“做清明”。如果某户三年内新丧,则三年清明须正日祭祀。
清明节祭祖风俗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有奖问答:
?
A、扫墓祭祖 B、踏青春游 C、拔河 D、打秋千
E、放风筝 F、插柳植树 G、……
( )
A 商代 B 周代 C 秦代 D 唐代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描写清明的最句代表性的诗句,杜牧是我们哪个朝代的( )
A、汉 B、北宋 C、唐 D、元
C
。
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
【鱼鱼の传说】
扫墓
踏青
插柳、戴柳
放风筝
蚕花会
荡秋千
拔河
蹴鞠
斗鸡
植树
清明上河图
二、清明节习俗
走进清明缅怀先烈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