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塞腰鼓》教案(1)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 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 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 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目的]
德育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
能力点: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朗读课文,理
解文章内容。
知识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L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_、检查预习
,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狂舞闪射火烈亢奋晦暗羁绊
碰撞搏击烧灼奔突辐射翻飞淋漓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 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 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 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即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 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放教学录像。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 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 正课研讨
1 •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想。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 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 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 勃发、喷涌。
.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 可);然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 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分成4层。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 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 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第三 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0写安塞腰鼓 给人心灵的搏击。)
.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 南风;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 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