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相思?课堂实录
第 2 页
?长相思?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⑵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⑵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⑶ 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词〔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第5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你能背出来吗?
〔生齐声背诵?泊船瓜洲?与?秋思?〕
师:王安石奉诏进京,泊船瓜洲,见春景引发乡愁;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思念故土;又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长相思?。请齐读课题。
第 3 页
〔生齐读〕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谁能给大家说说关于诗人纳兰性德的情况呢?
生1:我知道。纳兰性德,清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儿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当时的人把它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生2:我想补充一下。纳兰性德的词集叫?纳兰词?。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长相思?这首词。我们先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不能把握读音的字、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字、词,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独立自学生字和多音字,并标记所遇到的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
师: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获得更多知识。小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你们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将对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看哪组的学得最好。
〔出示课件〕
▲ 能准确读出多音字和生字。
▲ 能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第 4 页
师:可以了吗?老师现在想看看,大家合作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呢?
〔课件逐题出示检测题〕
第一题:你能准确地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吗?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一题,老师抽一个组答复,其他组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一学生准确读出词语,其他组同学用OK手势表示答对〕
第二题:请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以下词语的?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二题,老师要在每一个组抽一个学生解答,不正确的话,组内大家可以纠正。〕
1、词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2、文中“一程〞 “一更〞怎么理解?
3、请说说“故园〞的近义词?
4、你知道“聒〞的意思吗?
生1〔1组1号〕:我们组认为,“榆关〞就是指“山海关〞。
生2〔2组4号〕:我们认为:“一程〞指一段路;“一更〞是指“ 一阵〞。
〔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异义〕
第 6 页
师:这位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生3:我认为“一更〞实际上指两个小时。
师:刚刚那位同学你为什么理解成“一阵〞呢?
生2:我认为,诗中是说:在晚上,风吹一阵,雪下一阵,一阵又一阵,不停歇。
师: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学会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意思。
生3〔3组2号〕:“故园〞的近义词是“家乡〞。
生4〔4组5号〕:“聒〞是嘈杂的声音,课文中是说风雪交加的声音。
师:对于读音和字词的理解,你还有问题吗?
〔生表示没有。〕
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挺有收获的,很好!让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你可以边打节奏边读、可以唱读,还可以小组合作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开始。
〔同学们开始饶有兴致地朗读,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桌上、在手上、腿上敲起了节奏,有的摇头晃脑……两分多钟后,开始有学生用手势示意读好了。〕
师: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样?谁先来试一试?
〔生一个学生站起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师鼓励。然后,再随机抽查一个组。〕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很想听听:你从这首词中,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第 6 页
生1:我读懂了,纳兰性德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2:军人是非常难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的。
生3:诗人离开家乡后痛苦万分的心情。
生4:诗人的家乡是没有风雪交加的嘈杂之声的。
生5:我读懂了词的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土来,因为故土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习活动二: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一、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