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应城市杨河初中
这是我参加区一级三校教研的一节公开课,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得到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主要采用探索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下是我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后反馈三个环节中的反思:
反思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几何画板演示—理论验证——分层过关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结。见附表学案。
网友对此的评价
引出问题很恰当,操作性强  ,具有启发性  ,比教科书的引入好 。
学案设计好,容量大,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效果好。
恰当使用多媒体,方便学生直观理解,其中新课的第4环节很 好,能跟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本人认为:“设计思路流畅,能给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一种学习方法,注重从习题中渗透闯关情感与分类讨论思想。”
反思实施过程:
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同学们带着实际问题,迫不急待地积极动手实验,大胆猜想结论,师生合作论证,几何画板起到恰到好处的演示作用,让结论从特殊升华为一般。学生认真练习,特别给不同答案的学生创设上台发言的机会,分析出错的原因,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更能锻炼胆量,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
网友的评论如下: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由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使用胶管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初步发现三边的关系。之后,再用度量的方法寻找出具体的关系并得猜想,最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路程问题去验证猜想,进一步巩固所得出的结论。整个过程自然,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习题中的设计,注重对三边关系满足的条件展开,并在等腰三角形中设计对底边和腰的分类讨论。学生参与探索 知识点,掌握很快,反应也快。
本人感觉:“绝大多数同学能达到设计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三、反思教后反馈
从反馈中发现学生错点,犯错的原因一是:学生未能认真审题。比如:有长度为1cm,2cm,3cm,4cm四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罗静同学的想法:1,1,1;2,2,2;3,3,3;4,4,4;2,2,3;2,3,4;3,3,4;3,4,4;她运用分类讨论做题,却把四条线段看成了四类线段,实在可惜。本人认为:若能在 B组精选一题细致讲解,如已知两条线段a、b, 、3cm、5cm、7cm、9cm的5条线段,其中_____________分别能与线段a、b一起组成三角形。也许学生就会更容易审题,减少错误。犯错的原因二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如图:尝试搭三角形实验
实验
1、用吸管代替木条,分别用2cm、3cm、6 cm、8cm代替第三边,尝试搭建三角形,其中能能搭成三角形的吸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