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针灸学习感悟.doc

格式:doc   大小:8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针灸学习感悟.doc

上传人:小雄 2021/9/23 文件大小: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针灸学习感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深度针灸
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接触,才知其深远,无论是针灸发展的历史还 是经络穴位排布与主治,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去研究。下面就几个问题进行 了介绍,其中有我感兴趣的,有我解答的疑惑,也有我对针灸的一些看法。
一、 再论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
宋金元时期是一个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针 还是方都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北宋,最重要的创举就是铸造"铜人” 和编写《铜人月俞穴针灸图经》,这些在书中有介绍,然而关于南宋的针灸学发展却 提及较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宋的情况。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推进了南方的医学文化。庄绰著《灸膏育月俞穴法》, 本书介绍了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以及其他各家的取膏育俞穴法,收录在《西方子 明堂灸经》中。窦材编写的《扁鹊心书》,提倡多壮灸法。史嵩将家藏的《灵枢经》 公开印行,使一度濒于失传的经典得以重新引人重视。王执中编著《针灸资生经》。 闻人省年编《备急灸法》一书,介绍痈疽、疗疮、腹痛、泄泻等二十种病症的灸治法。
金元时期,除了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 脉交会穴”,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还有一些其他医家也使用针灸。金代张元素, 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该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方法,即针刺 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取同经 原穴治疗脏腑病、重视特定穴的放血疗法与灸法。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河间,著有 《儒门事亲》,主攻法治病,多用泻血法。李杲,号东垣,师从张洁古,著《脾胃论》,也用 针法,多宗《内经》。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辑"东垣针法”。罗天益,字谦甫,师 从李东垣,后又从窦汉卿学针法,在所著《卫生宝鉴》中兼有针灸的内容,可见当时医 家对针灸应用的重视。
二、 穴名解
三百多个穴位对于我们来说要记住着实有些困难,而对穴名的阐释可以很好的 让我们记住这些穴位以及他们的功能,而从富多彩的解穴内容同时可以让我们见证 古人在穴位命名上的无限智慧。介绍几个有特色的穴位以帮助记忆吧。
至阳穴穴
至阳穴是督脉的穴位,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症;咳嗽,气喘;腰背疼 痛,脊强。它同时也是治疗疟疾的要穴。至阳的穴名与其所在部位和作用有关。
至者达也,又极也。如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人身以 背为阳,而横膈以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至也,故名 “至阳”。又可意为督脉之气上行至此,乃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阳,即背部阴阳交关 处也。凡属寒热交争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气之阳,却病邪之阴,俾收汗出而解 之效。譬如阴阳交争之际,势均力敌,各不相下,阳方突得生气增热之助,犹生力 军突来增援,则阳之为胜,必可知也。故疟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则知其内 应膈肌也。
神阙穴
神阙穴为任脉之穴,这个穴位所在部位十分特殊,位于脐窝中央,这个穴位一 般不针,而是多用艾条灸或艾柱隔盐灸。
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 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 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 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