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威海政府搬迁
篇一:全域城市化的威海
全域城市化的威海“路线图”
――《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解读
7月初,在全市城市化工作会议上,一项全新的战略抉择――“全域城市化”浮出水面。一场关系城市框架、经济布局、城乡统筹的重大调整战略,由此拉开大幕。
日前,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及《关于做好我市农村居民进城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村居民市民化的实施意见》《威海市居民户口迁移管理办法》3个配套文件,描绘出威海全域城市化的“路线图”。
全域城市化的威海会是什么样子?未来城市空间如何布局?全域城市化具体如何实施?人们关心的这些问题,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中给出了答案。
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70%以上
―――城市化格局更加优化。市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六大重点区域成为城市主体,人口聚集能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0个重点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片区或小城市。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3个百分点,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8%以上,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综合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公交出行比例和公交站点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进一步扩大,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实现同城化。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城市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域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
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城市建设融资机制更加完善。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多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创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文化引领作用日益突出,进城农村居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和进步。
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就近城市化”与“异地城市化”双翼协飞
中国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意思是说做事先搭建好主体架构,其他从属部分完成起来便会相对容易、省事。作为威海全域城市化的旗帜,《纲要》在总体思路里提出――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这个总目标,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着力推进市域农村居民市民化,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打造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
就全域城市化发展模式,《纲要》明确提出,针对我市人口特征和环境资源容量,采取以本市农村人口“就近城市化”为支撑,外来人口“异地城市化”为促进,两者互为补充的人口城市化模式,城镇空间布局采取集约高效、疏密有致、协调发展的都市区模式,城乡之间采取高度融合而又各具特色的一体化模式。
向空间要容积率、向地上要绿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