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绍兴旅游攻略.doc

格式:doc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绍兴旅游攻略.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8/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绍兴旅游攻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绍兴旅游攻略
绍兴旅游攻略
临窗坐饮,有顺流而行的乌篷船相伴,这一趟冬日绍兴之旅,就算没有旅伴,你也能凭一碗黄酒在老绍兴们眼中找到一丝默契。忽的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评价绍兴黄酒:“黄酒厚重而绵长,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

所属地区: 浙江(微博) 绍兴适合人群: 所有人出游难度: 轻松
适合天数: 2天花费预算: 500元适合时间: 全年
温一壶酒,临河坐饮
游记正文:
每当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入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期,而在江南绍兴却别有一番民风民俗,谚语称;冬至大如年;,是一年中的大节。我几次去绍兴,为之动情的是还是去年冬天那一段惬意生活。白墙黛瓦配上清灰色的街道,特有的江南风韵。街道两侧大大小小商铺紧挨着,墙上、竿上挂满腊鸡、腊肉等,空气里充斥着黄酒的糯香和腊制品的咸香。深吸一口酒香,酒未醉人,人已自醉,这是只有绍兴才有的味道。
黄酒是绍兴人生活的一部分
黄酒暖身,“双臭”相随
绍兴人家,几乎每天都要喝点黄酒,周身松软。即使你不喝只看,当地人饮酒闲聊也是令人兴趣十足的一道风景。往来街道两侧,与臭豆腐的乳香相伴的就是甘醇酒香。处处商铺、家家餐馆都陈设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黄酒,均是地道的货色。听当地人介绍,冬春到绍兴选16度以上黄酒品味,六味俱全,醇香厚重。抵不住诱惑,数日内痛痛快快地把各种类型的黄酒尝了个遍。
乌篷船摇橹人少不了的伴
咸亨酒店还能吃到孔乙己当年吃的茴香豆,也能闻到那最原味的;臭豆腐;。由于孔乙己的原因,来绍兴的男女总喜欢到咸亨酒店以一种斯文的腔调对着柜台说:“温两碗黄酒,要一碟茴香豆”,并且用这里独特的串筒来温酒。
从鲁迅故里景点的入口,沿窄窄的青石板路一直往里走,沿途就会看到好几家;咸亨酒店;,而且每家门口都站着一尊孔乙己塑像,让人难辨真伪。这时要牢记,只有一直走到街尾,看到一处敞开间的平房才算到了正地儿。
拙朴的酒坛却让人见之而醉
虽说这里水牌上各种品种的黄酒一应俱全,但最值得推荐的是太雕。它是由多种年份的黄酒勾兑而成,味道奇香,在其他地方绝对喝不到。黄酒最地道的喝法是当一回;短衣帮;。一个锡壶的酒,称为一案,倒出来,正好是浅浅的两碗,所以最少要喝上两碗酒,要是不知道路数,去酒店只喝一碗,会被人嘲笑的。而用什么搭配黄酒才算最地道?;只要是手抓着吃的菜都好;,掌柜会哈哈一笑告诉你,
“用手抓着吃,再喝一口老酒,滋味可不一样呢”。
绍酒名天下,鉴湖出佳酿
臭苋菜、臭豆腐、醉鱼、醉鸡,茴香豆各点了一盘,点了碗黄酒。臭豆腐的地道岂止是名声在外的;臭;,那口感让人上瘾。放入嘴里的瞬间如吻凝脂般的肌肤,上下齿稍加用力,再经舌尖的舞动和润滑,柔香都从鼻腔排出来。
江南水乡的风味
咂一口黄酒,甜丝丝地,浸着米香。数秒后,食道和胃里被渐渐温暖了,慢慢感觉身躯也跟着暖起来,神经似乎也放松了。考验食客勇气的是夹一口臭苋菜,味道令你不得不试探着轻轻咬,;冲;味猛地排出随着咀嚼再感觉起来,苋菜的汁液还残留一些在口腔,却滑腻腻的清香,有点薄荷的清爽感。清香中混着黄酒的甜香,变得美妙了!加上粒粒茴香,一碗酒不知不觉就见底了。
酿酒师在进行封坛
临窗坐饮,有顺流而行的乌篷船相伴,这一趟冬日绍兴之旅,就算没有旅伴,你也能凭一碗黄酒在老绍兴们眼中找到一丝默契。忽的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评价绍兴黄酒:
“黄酒厚重而绵长,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正如我现在不温不火、恬静平和的心情。
跟随老艺人探访手工黄酒
鉴湖,水势浩渺,碧波映照,成片白墙乌瓦的旧宅子环湖而建,颇有江南水乡的乡间野趣。清末民主革命志士秋瑾自号“鉴湖女侠”,而使鉴湖更多了一份豪迈的传奇。
黄酒、过酒胚、乌篷船
这片由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开凿而修的水域,因水质清醇,除了作为绍兴一景以外,更是酿造上品黄酒必不可少的水源。虽说传统的手工酒作坊近乎销声匿迹,但真要找,还是能找到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这一纯手工劳作的酿酒之人。
坚守传统的民间酿酒法
冬天是鉴湖水最清澈、最温厚的时节,用冬天湖水酿出的冬酿,一向是绍兴酒中的上品。潮冷的江南冬天,却是;酒头脑;(负责酿造的技工代称)们积蓄了一年的力气、经验,要好好发挥的季节。鉴湖方圆几里内分布着绍兴最老牌的几家酒厂,最值得一去的是倚鉴湖而建的塔牌酒厂,一台抽水泵直通湖心,直接抽取底层最清澄的鉴湖水来酿酒。
世间最神奇的转化i
从立冬到立春,手工黄酒一年只酿一季。初冬时节,酒厂的师傅们一早就忙活开了。戴着毡帽、满脸通红的师傅们两人一组,用粗大的竹杠扛起满满一竹筐浸泡好的糯米,颤颤微微地抬进蒸饭车间。车间里热气蒸腾,如坠云海,隐约可见4个蒸饭台子和一台改装过的鼓风机。随着一声有力的号子,一整筐糯米被倒进了蒸饭台上硕大的红漆木桶里,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