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胡明坤
【课文品读】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一棵小桃树》为贾平凹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一开头就包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为本文的基本艺术方法。
作者借助以下写法来托物言志:
一、对比衬托,层层渲染。
本文有多处对比。一是儿时的我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作者走入社会处处碰壁,遭遇挫折进行对比。二是小桃树生长在偏僻的农家小院角落里,备受冷落,这与爷爷精心侍弄,炫耀欣赏的盆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小桃树孱弱瘦小的形象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盛况进行对比。四是开篇时作者低沉伤感的情绪与结尾处昂扬激越的情感形成对比。作者多次使用对比,是为了衬托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暗写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
二、巧用词语,描绘形象。
分析小桃树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哆嗦”“挣扎”“摇着”“抖着”等动词中感受到小桃树生命的韧性。其实,虚词的使用同样可以推波助澜,巧妙发力,于无声处描绘出一个饱受磨难却又顽强不屈的小桃树形象。如本文多次使用“竟”和“却”两个字。“竟”是出乎意料之外。“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竟然还在长着。”“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小桃树总是带给“我”诸多的惊喜,就是这一个个让我意想不到的镜头,不停地冲击着我的心房,最终使我由衷地称小桃树为“梦的精灵”。“却”为笔锋一转。“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小桃树被人漠视它的存在,却积蓄力量,暗自生长着!
这两个字都包含让人意想不到之意。这两个虚词看似平常,实则情感暗自涌动,将小桃树生长的情态和我心理的变化自然地描绘出来。
三、转换视角,抒发情感。
刘锡庆说过: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是的,散文是作家的掌纹。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贾平凹是借小桃树的经历,来叙写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作者分别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写出了不同时期投射在小桃树上的不同心境。作者使用儿童视角,再现了一个孩子将桃核埋在土里蓄梦,并翘首以待的情景。成年的“我”跌跌撞撞地走在陌生的城市里,孤独、自卑、投稿的不顺,这些负面情绪涌上心头。作者用成人视角写出了在城市碰壁后,再次看到小桃树时,诸多复杂情愫交汇在一起,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风雨中,小桃树仍然孤零零的,“我不禁有些颤抖了”。然而,作者看到那欲放的花苞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时,由衷地“感激”小桃树。贾平凹的散文总是有一个蓄势的过程,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一个铺垫,也是情感的酝酿过程,情势郁结到了那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