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三十四 夫兰克-赫兹实验
20世纪初,对原子光谱学的研究,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原子光谱中的每根谱线,就是原子从某个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的辐射。然而,原子能级的存在除了可由光谱研究证实外,还有另一种方法: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利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并通过研究电子与原子碰撞前后电子能量的改变情况,测定了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直接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原子发生跃迁时吸收和发射能量是完全确定的、不连续的。这就是著名的夫兰克-赫兹实验。它成了玻尔原子理论的一个有力的实验证明,这两位物理学家也因此而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一、[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通过实验加深对能级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装置介绍]
FH-2A型夫兰克-赫兹实验仪
夫兰克-赫兹管
图34-1
本实验中所用的充氩四极FH-2A型夫兰克-赫兹管,其结构如图34-1所示,
图34-2
仪器面板功能介绍(如图34-2)
电流IA量程切换开关
电流表,指示IA电流值。IA=IA量程切换开关(1)指示值×电流表②读数/100。
电压表,与电压指示切换开关(9)配合使用,分为VH、VG1K、VG2A、VG2K各种电压,指示VH、VG1K、,。
电源开关
VG2K输出端口,接至示波器或其它记录设备X轴输入端口,此端口输出电平为VG2K的1/10。
自动/手动切换开关。接入为“自动”位置,与快速/慢速切换开关(7)及VG2K调节旋钮(13)配合使用,可选择电压扫描速度及范围;接入“手动”位置,与(13)配合使用,手动选择电压扫描范围。
快速/慢速切换开关,用于选择扫描速度。只有(6)选择“自动”位置时此开关才起作用。
IA输出端口,接至示波器或其它记录设备Y轴输入端口。
电压指示切换开关,与电流表(3)配合使用,可分别指示VH、VG1K、VG2A、VG2K各种电压。
灯丝电压VH调节旋钮,调节范围3-,不可过高或过低,调节过程要缓慢,边调节边观察示波器图形变化,不可出现波形上端切顶现象,否则应降低灯丝电压VH。
VG1K、调节旋钮,-5V,,待示波器出现6个峰值时,分别进行VG1K、VG2A调节,使从左至右,曲线的IA谷值逐个抬高。
VG2A调节旋钮,-15V,开始调至8V左右。
VG2K调节旋钮,自动/手动切换开关(6)置于“手动”时调节范围0-100V,置于“自动”时调节范围0-80V。
三、[实验原理]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核型结构的基础上,把量子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理论,他指出:
原子系统存在一系列的稳定状态(简称定态),在这些定态,电子虽然作加速运动,但不辐射能量,原子定态的能量只能取某些分立的不连续的值,而不能取其它值。
当原子从某一能量为的定态跃迁到另一能量为的定态时,原子将放出(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辐射频率取决于两定态能量之差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