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河北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4,133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北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zhaojz4822 2021/9/25 文件大小:4.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北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北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
中期评估报告
2019 年 5 月
目 录
一、总体进展情况 ....................................................................... - 0 -
二、规划目标实现评估 ............................................................... - 0 -
三、存在问题分析 ....................................................................... - 8 -
四、下步措施及重点工作 ..........................................................-. 9 -
附表一 全省分类供热方式情况汇总表 ................................... - 9 -
附表二 全省供热热源、设施及用户情况汇总表 ................... - 9 -
《河北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是河北省供热行业
的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全省供热行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强化供热规划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强化规
划控制,促进供热可持续发展,是全省供热管理工作的重要
内容。
按照河北省城市建设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加快河北省城
镇供热建设,确保到 2020 年底完成《河北省城镇供热“十
三五”规划》各项要求,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河北
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并由河
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
任公司编制完成了《 < 河北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 > 中
期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截止日期为 2018 年 12 月 31 日。
规划范围为河北省行政区内设市城市、县城。
一、总体进展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供热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划
保障措施基本落实,城市供热快速发展,供热保障能力和供
热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为实现规划目标而确定的各项重要任
务、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按计划进行,大型热源建设、供热
节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供热资源整合、热计量收费试点
等重点任务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二、规划目标实现评估
(一)清洁供热率
规划目标
全省县城及以上城市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基本全覆
盖,清洁供热率达到 95% 以上(约束性指标)。其中 2017
年达到 75% 以上(约束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传输通道城
市(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
市, 以及定州、 辛集市) 20 万人口以上县城基本实现集中供
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
发展情况
“十三五”中期,全省供热事业继续快速发展,锅炉替
代工作圆满完成,老旧管网改造工作持续推进。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各设区市、县、区皆实现了集中
供热,全省总供热能力 亿平方米;总用热面积
亿平方米,相比“十二五”期末增加 亿平方米;集中
供热面积 亿平方米,相比“十二五”期末增加
亿平方米。
“清洁供热”是指供热过程中各类污染物排放指标满足
现行国家政策、 标准的各类能源供热方式的统称。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热电联产(燃煤)、区域锅炉房(燃煤)、清洁
和可再生能源(燃气、工业余热、地热能、光能、生物质和
电能等)等供热面积达到 亿 ㎡ ,占全省总用热面积的
% ,即全省清洁供热率达到 % 。
评估意见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
工作,印发了《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和
为落实《意见》要求制定的 18 个专项实施方案。其中,涉
及城镇供热方面的有农村散煤治理、城镇集中供热、燃煤锅
炉治理和火电行业减煤等 4 个专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优
化火电结构、淘汰燃煤锅炉供暖能力、积极布局热电联产和
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暖、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供暖、消
除散煤污染为主要工作。方案实施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效
果,目前,小型燃煤热源皆进行了拆除或清洁能源替代,大
型燃煤区域锅炉房和热电联产机组等集中供热热源实现了
污染物达标排放和超低排放,达到清洁供热要求。全省县城
及以上城市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基本全覆盖,清洁供热
率提前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二)供热方式和能源结构
规划目标
各地结合自身气候特点、资源禀赋、能源条件,因地制
宜,优先利用工业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