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高考地理知识梳理大全地理计算.doc

格式:doc   大小:7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地理知识梳理大全地理计算.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14 2021/9/27 文件大小: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地理知识梳理大全地理计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必备 欢迎下载
: .
2010届高考地理知识梳理大全:地理计算
一、各种计算的基本方法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
①1o经线长为111km, 1 o纬线长为111cos a km〔其中
a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咼度等于当地纬度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
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 <▲ 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冋等咼线
的条数,d表示等咼距。〕
⑴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
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
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 1度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经度
差1度的纬线长约等于 111千米X COS 0 (0为所求地的纬度)。
⑵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
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
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
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 H为:d (n-1 )< H v d (n+1)(其中
d为等高距,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

Va =1670cos a km/h。
恒星日及太阳日的相
关计算
1太阳日比1恒星日长3分56秒。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
的计算
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十150,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东早西晚 ,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③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 时区的区时。
中心对称点的分布
地球上某点A(X, Y)关于球心的对称点坐标 (X ,Y ') ,X ' =180°-X(与 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
范围的计算
零时经线以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以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
的“昨天”。如果将地球分成“今天”和“昨天”,那么,“今天”所占 地球的比重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 )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
高度的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o)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 >0o,夜半球
<0o,晨昏线上为0o;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向南北两侧递减,则H=90o- ▲ $。
昼夜长短的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 150。日出时刻=12-昼长
十2; 日落时刻=12+昼长十2。
回归周期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周期为 1回归年,即365日5
时48分46秒。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 76年。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

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 90o的纬线;②地方时为12时
的经线。
①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I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