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川江号子.ppt

格式:ppt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川江号子.ppt

上传人:ranfand 2016/7/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川江号子.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 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总体上具有雄壮激越的音调,又有悦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着统一摇橹扳动作和调剂船工急缓情绪的作用。在三面临水、一面朝天的环境中,给贫苦的船工带来一点欢乐。 2 +蔡其矫,著名诗人。生前曾任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1918 年 12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幼年随家迁居印尼泗水, 少时回国读书、生活, 1938 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在“鲁迅艺术学院”学****1941 年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教书, 以诗歌《肉搏》成名,上世纪 50年代诗歌《雾中汉水》、 70年代《祈求》曾闻名遐迩。出版《回声集》、《涛声集》、《祈求》、《福建集》、《迎风》、《醉石》、《诗歌回廊八册》等多部单合本诗集。蔡其矫 3 +这首诗写作于 1958 年。那时中国对于现在来说是令人痛心的一段历史, “大跃进”的风潮席卷全国,举国上下蔓延的是一种浮躁、盲目的情绪,诗人蔡其矫不被功名所遮眼, 用自己的双眼与思索,探究中国的现状与走向,深深感到担忧,并为自己无人理解而苦闷,在一次游览长江的经历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川江号子》。 4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 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 5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在这种孤寂与悲慨中,作者结束了本诗, 让人心中激荡不已,又引人深思。 6 诗中主要有两类意象: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用来描写号子; 在阅读过程中,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 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 7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体,句式十分灵活, 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读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8 +一、人称的巧妙变换。此诗中先用“你”指称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 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号子退为背景;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9 +二、语词的复沓与对仗。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使得这首诗的旋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是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