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doc

上传人:wc69885 2016/7/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人的这种爱情观, 在新世纪之交似乎“已觉不新鲜”, 但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作者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这首诗写于 1977 年3月 27日, 发表于 1979 年《诗刊》第4期。 20 多年前的中国, 十年浩劫刚刚结束, 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 人性遭到蔑视, 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 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 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 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 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 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 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 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 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 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 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 它的新颖独特, 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 ,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 “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 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 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 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 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 1980 年在《星星》第 3 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 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 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 ,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 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 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致像树》教案一、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