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节养蜂用具一、中蜂蜂箱三、分蜂群收捕器二、人工育王器具一、中蜂蜂箱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⒉中蜂特点与中蜂箱设计⒊几种典型的中蜂箱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野生状态中蜂穴居于树洞、土穴、墙洞、岩洞,或在屋檐下、谷仓内, 甚至在草丛中筑巢,繁衍生息。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我国中蜂的饲养始于何时,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证据。但根据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对甲骨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殷商时代(约在公元前 1324 ~1066 年)已有养蜂活动,而公元 30年前(战国~西汉之末)《山海经·中次六经》中记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 ……名曰骄虫, 是为螫虫,实帷蜂蜜之庐”。这是我载。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公元 3世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其法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容蜂出入, 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将作巢生育”的记载, 其中“木器”即为当时的蜂窝, 而“小孔”即为巢门。公元 420 ~479 年南朝郑辑之的《永嘉地记》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过,有一蜂先飞, 觅止泊处,人知辄纳木桶中。以蜜涂桶。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 便举群悉至”的记载,其中“木桶”即是蜂窝,涂上蜂蜜后用于诱蜂养蜂。公元 779 ~843 年唐朝贾岛的《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第 302 卷蜜部选句中有凿石养蜂休买蜜, 坐山秤药不争星”的记载, 其中“凿石养蜂”说明了当时人们还采用石制蜂窝饲养蜜蜂。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公元 1030 ~1100 年北宋苏轼的《收蜜蜂》诗曰: “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减口未有处,野老能与蜂语言。前人传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闹如市, 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 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种艾草,点燃后其烟能驱蜂; “布囊包裹”为用于装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 “竹屋”为采用竹篾编成的蜂窝或竹竿制成的蜂窝; “小窗”为蜂窝的巢门。公元 1313 年元朝王桢的《农书》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况: “以杆高悬, 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扬尘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渐时歇定, 将笠装于布袋悬空处, 至晚移停桶内”。“笠帽”为当时的收蜂笼; “桶”为当时的蜂窝。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公元 1350 ~1365 年刘基的《郁离子·灵邱丈人》对一个专业蜂场有这样的叙述: “园有庐,庐有守。刳木以为蜂之宫,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铺有向,视其生息,调其喧寒,以恐其架构,如其生发,蕃而折之,寡则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称其土蜂绳豹,夏无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溃,其分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户, 而坐收其利”。“刳木以为蜂之宫”说明当时采用树段挖空制成蜂窝养蜂。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直到 1910 年我国仍采用这种简陋的土窝养蜂,毁巢取蜜。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 1912 ~1970 年 1912 年福建省闽侯县的张品南从日本带回 4 群意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国。从此我国中蜂蜂箱发生了重大变革,由采用土窝跨入采用活框蜂箱养蜂,许多养蜂者都直接采用朗氏蜂箱饲养中蜂。 1930 年以后,许多养蜂者开始研制适合饲养中蜂的活框蜂箱, 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中蜂蜂箱,推动了我国养蜂生产的发展。 1932 年,河北省的王博亚试制了博亚式中蜂蜂箱,其箱体内围尺寸为 462 ×270 ×336 (长×宽×高) mm ;巢框 15个, 巢框内围尺寸为 234 ×307 (宽×高) mm ;箱底板为活动底板。这种蜂箱流行于河北省南、北部平原,是高仄式中蜂蜂箱的前身。 1932 ~1934 年间,广东省的张进修研制了进修式中蜂蜂箱,其箱体略小于朗氏十框蜂箱,内围尺寸为 498 ×336 ×244 (长×宽× 高) mm ;巢框 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 478 ×234 (宽×高) mm ; 箱底板为活动底板。 1940 年,安徽省的解景戎研制了景戎式中蜂蜂箱,其箱体结构与进修式中蜂蜂箱的相同,内围尺寸为 400 ×357 ×232 (长×宽× 高) mm ;巢框 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 362 ×206 (宽×高) mm 。该蜂箱设计有继箱。为了缩短上、下箱体中巢脾的间距,蜂箱上不采用上蜂路。景戎式中蜂蜂箱虽没能推广应用,但他采用继箱饲养中蜂的思路符合现代养蜂要求,不容忽视。其后,出现了从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和沅陵式中蜂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