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 .绪论
地理学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 人类环境。
自然环境的定义:自然环境是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和,由地球表 层中的有机的和无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物质和能量组成,包括水, 矿物等。
自然环境的范围: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为人类影响较轻微, 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二为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 境,即为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自然环境的特点:
太阳系中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点
偏心率很小,几乎接近于圆
各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
自西向东公转,大多数自转这也是自西向东(除金星,天王)
除天王星大多数赤道面对轨道面倾斜较小。
V. 大多数卫星公转与母星方向相同
太阳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动力来源;
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变化导致地球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如极光,磁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加强或减弱地球的潮汐现象。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指的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同纬度地区的 太阳高度角不同,呈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 得的太阳辐射能就高,反之则小。因此,地球表面的增温程度也是从 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平衡。这种不平衡对 死囚气候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 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 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造成昼夜更替,并使地球上的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使同一时刻不同经度地区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产生地砖偏向力,使北半球所有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南半球则 相反;
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变现为潮汐;
地球整体的自转运动与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有密 切关系。
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吸引地球周围的大 气,使打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巨大的表面也为人类 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四季更替;
黄赤交角23度27分;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五带分布;
V. 太阳回归运动;
vi. 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各圈层在地球表面附近相互渗透和相互重叠这 一特点,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性质,概括如下: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
地球表面有其独特的,由自身发展起来的现象,如气候,土壤层,生 物;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能量,物质交换,并在能 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伴随着信息的传递;
V.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分异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
综合体即自然区域;
Vi. 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岩石,矿物和化学成分。
矿物:单个元素和若干个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 合物。
岩石:
1) 岩浆岩(火成岩):是在地表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二形成的岩 石。(越深凝结越充分,晶体越大)
2) .变质岩:固态原岩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而导致矿物成 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类型。
3)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表面或海洋中的碎屑,有机物和胶体等疏松 物质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固结而形成的岩石类型。(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 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层理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 现的成层性)
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 种机械运动。基本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石圈地质发生变形变位, 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等机械运动和伴随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发生)
岩层三要素(倾斜):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相:沉积岩的岩相可以分为:陆相,海相和过渡相。
沉积建造:是指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 物的组合。
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分为整合(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中断
沉积),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地层缺失)和假整合(平行不整 合,产状平行但不连续);
地质构造:指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或变位。
类型::水平岩层虽经过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 水平产状者。
倾斜构造:岩层经过构造变动后层面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为倾斜构造; (由褶皱,断层和不均匀升降运动造成)
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应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褶皱